《电影手册》派是20世纪50年代与法国电影杂志《电影手册》紧密关联的影评人-导演群体,被视为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核心力量 [1-2]。该流派始于1951年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主编安德烈·巴赞、罗·杜卡和雅克·杜尼奥尔一瓦尔克洛兹的美学思想奠定了其理论基础。自1955年起,以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罗尔为代表的青年影评人逐步转型为导演,并于1958年后推出首部作品,推动新浪潮形成,由此得名“《电影手册》派” [1]。他们的创作挑战传统电影叙事,对现代电影美学产生深远影响。
- 创办时间
- 1951年 [1]
- 创始人
- 安德烈·巴赞、罗·杜卡和雅克·杜尼奥尔一瓦尔克洛兹 [1]
- 代表导演
- 特吕弗、戈达尔 [1-2]
- 关联事件
- 法国新浪潮 [1]
- 主要成员
- 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罗尔 [1]
- 转型时间
- 1958年 [1]
杂志创办与理论奠基
播报编辑
1951年,安德烈·巴赞与罗·杜卡、雅克·杜尼奥尔-瓦尔克洛兹共同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巴赞担任主编 [1-2]。杂志倡导“作者论”,强调导演作为电影创作核心,反对当时主流商业电影的僵化模式,其美学理念为《电影手册》派奠定理论基础。
影评人转型与流派形成
播报编辑
1955年前后,以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克洛德·夏布罗尔为代表的青年影评人聚集于《电影手册》编辑部 [1]。他们从撰写影评转向实践创作,1958年起相继执导首部长片:
- 特吕弗:《四百击》(1959年) [1-2]
- 戈达尔:《精疲力尽》(1960年) [2]
从1955年开始,聚集在《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周围的一批青年影评人,后来从影评工作过渡到拍片,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将。从1958年起,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和夏布罗尔相继拍出他们的第一部影片,对法国电影中的“新浪潮”起了形成作用,这批人从此被称为《电影手册》派 [1]。
美学影响与成员发展
播报编辑
《电影手册》派导演主张打破线性叙事与类型束缚,采用跳接、手持摄影等实验手法 [1-2]。戈达尔尤其被视为现代电影语言革新者,其《精疲力尽》开创跳跃剪辑风格。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多数成员仍保持高产创作状态,并持续影响国际艺术电影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