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古建筑群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及周边,是以明清寺庙建筑为主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含显通寺、塔院寺、罗睺寺、菩萨顶等寺院。该建筑群融合汉、藏佛教文化,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遗构,部分可追溯至唐代 [4]。
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二所佛教寺院,寺内现存明代铜殿、无梁殿等特色建筑 [1] [4]。塔院寺大白塔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明永乐五年(1407年)独立建寺,属覆钵式塔 [3-4]。罗睺寺以木雕“花开献佛”装置闻名,菩萨顶参照皇宫形制建造,龙泉寺汉白玉牌楼雕刻工艺精湛 [2] [4]。各寺院依山势布局,涵盖殿堂、佛塔、牌楼等类型,展现明清佛教建筑特征 [4]。
- 中文名
- 五台山古建筑群
- 类 型
- 物质文化遗产
- 建立时间
- 1407年
- 占地面积
- 1.56万平方米
信息
播报编辑
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
山西省
五台山古建筑群 VI-并37
遗址简介
播报编辑
五台山古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单位,明清寺庙古建筑群。与显通寺合并,统称“五台山古建筑群”。五台山古建筑群包括台怀镇内及周围的塔院寺、罗睺寺、菩萨顶(寺)、龙泉寺、殊像寺、金阁寺等。台怀镇内塔院寺原是显通寺的塔院,今存建筑为明永乐五年(1407年)建,占地1.56万平方米,有各种殿堂19间,楼房14间,僧房94间。院内有大白塔和文殊发塔各一座。大白塔为寺内主体建筑,全称护国佑民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通高54.37米,体形高大,基座周设勾栏,南向内收,形成一个规模不大的佛殿,底层外围施单檐挑角回廊33间,台基四角建亭,二层筑覆钵式藻瓶,上置项轮,以风磨铜鎏金葫芦收刹,塔身四周有凤凰铎252枚,是五台山标志性建筑。
罗睺寺以十六罗汉中第十一位罗睺为名,是黄教喇嘛庙,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此寺始建于唐代,显迹于宋,占地1.5万平方米,一进四院,今存山门、钟鼓楼、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配殿、后殿、藏经阁、禅院等建筑一百多间。其中藏经阁佛坛上的佛像置于木雕莲瓣内,坛下连动装置带动花瓣一张一合,形成“花开献佛”的奇观。 [2]
台怀镇北的菩萨顶(寺)建有各种殿堂、楼阁、僧舍、禅堂四百三十多间,今存建筑系清代遗构,构建手法、雕刻图案、琉璃样式多参照皇宫宫式形制营造,是五台山最大寺院之一。台怀镇西南的殊像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和十大青庙之一,唐建元毁,明清重修,主要建筑有牌楼、钟鼓楼、天王殿、文殊殿、藏经阁、禅堂等,其中文殊殿规模宏大,重檐九脊歇山顶,殿内佛坛上的文殊像塑造精美。附近龙泉寺始建于宋,是杨家将的家庙,明、清、民初重修扩建成一座宏大的佛寺,拥有殿宇屋舍一百六十多间。龙泉寺的汉白玉大牌楼非常著名,四柱三门,雕有蟠龙89条,石狮20只,还有佛像、果品、花卉、鸟兽等,细微之处,细如发丝,薄若蝉翼。台怀镇主要寺庙古建筑还有镇南南山寺、镇北碧山寺、镇东黛螺顶及镇西金阁寺等。其中南山寺包括佑国寺、极乐寺、善德堂,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创建于元代。寺院依山就势,占地达6万平方米,由7层19处院落组成,有殿堂僧舍三百多间。黛螺顶(寺)主殿五文殊殿,内供象征五台山五大台顶不同形象的文殊法像五尊,因故不能亲临五台顶大朝台者,往往到此进香以小朝台代之。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佛教中心台怀镇,与显通寺相邻。该寺原为显通寺的塔院,明成祖永乐年间扩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青庙十大寺之一。
塔院寺的得名来源于寺中的大白塔,寺以塔名,这是不多见的。大白塔始建于何时,目前已难以稽考。佛教传说,古印度阿育王将释迦牟尼佛的84000颗舍利子分送世界,中国得到19颗舍利子,其中五台山得到一颗,遂建大白塔珍藏之。如果此说法成立,那么大白塔于汉明帝以前就已建成了。 [3]
现存大白塔,据专家研究,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因塔的形制为覆钵式的尼泊尔大白塔,俗称大白塔,该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难,为五台山首屈一指。建成后,最初作为显通寺的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帝重修此塔,并独立起寺。
大白塔塔基为正方形,环周83.3米,通高75.3米。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从底到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之上,盖铜板八块,形成圆形,按八卦地位安置,圆盘上面是风磨铜宝瓶。圆盘周长23米多,铜顶高5米多。圆盘边缘,还吊装36块铜质垂檐,每块长2米余,宽近1米。各垂檐下端,又挂风铃3个,连同塔腰风铃在内,共有252个。
每逢风和日丽,云过影移,风吹铃响,大白塔别有一番幽雅情趣。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
显通寺,又名大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时期。公园68年,汉明帝请来的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看中了五台山的“风水”,奏明皇帝在此破土建庙。于是,五台山第一座寺庙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同时显通寺也成为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的第二所佛教寺院。 [1]
如今的显通寺占地面积120亩,各种建筑四百多间,且多为明清遗物。排列于寺内中轴线上的几座高大的建筑,气势巍峨,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的精品杰作。
无量殿便是中国无梁殿砖木建筑的代表作。无量殿通体呈白色,分上下两层,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四壁全用青砖砌就,殿顶为重檐歇山式,用方木砌就。殿内无大梁、无立柱,殿外无廊檐,因此人们又叫它“无梁殿”。殿内壁上有走廊一圈,有梯道可上。在走廊的任何一个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这是五台山各寺庙中的一座特殊建筑,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全国也不多见。
第一次来到显通寺的游客,往往会因为在寺内见到一座“迷你版”的“金殿”而惊喜不已。实际上,这座座落在在显通寺的后高殿前的殿堂,是一座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纯粹金属建筑物,人称“显通铜殿”。 史载,这座铜殿是明代万历年间用铜十万斤铸造而成的。殿高8.3米,宽4.7米,入深4.5米,是中国仅有的三铜殿中的一座。殿内四壁铸满了佛像,号称万佛;铜殿隔扇的外壁,铸有各种图案和花卉鸟兽,如玉兔拜月、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非常精致。铜殿前原有铜塔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现仅留下两座,八面十三层,玲珑秀丽,引人注目。
除了无量殿和铜殿,显通寺内其他建筑如大文殊殿、千钵文殊殿、大雄宝殿等建筑也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水准,堪称明清寺庙建筑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