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何以中国
- 类 型
- 系列题材纪录片
- 出品公司
- 上海广播电视台
- 导 演
- 干超
- 编 剧
- 周繁文、李新伟
- 制片人
- 张顗
- 集 数
- 8 集
- 在线播放平台
- 百视TV、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bilibili
- 出品时间
- 2025-08-07
- 首播时间
- 2025-08-07
- 播出频道
- 东方卫视
剧情简介
播报编辑
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大地山河锦绣,滋养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能延续发展的内在脉络是什么?这个文明古国强大的韧性与生命力从何时起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又是怎样形成的? [10]
分集剧情
播报编辑
- 第1集
- 第2集
- 百年来,依托一代代考古学家的努力,实证了中国一万年的文化史。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天地间勠力生存。他们制造石器、传递火种、埏埴陶器、建筑屋舍、发展农业,创造出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结晶。他们一次次走向更远的远方,创生出中华文明的深固根系。将观众带回数千年乃至万年前先民所生活的时代,从定居与农耕文明起源的脉络出发,展现文明诞生的“摇篮”。
- 第3集
-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提出,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蜡烛,而像满天星斗”。本集《星斗》即得名于此。这星斗闪耀的时代,各地的人群彼此认知、交汇凝聚。庙底沟彩陶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尊贵的玉器也在南北之间发生着广泛传播。继《摇篮》之后,《星斗》一集循着时间的脉络,从彩陶与玉文化出发,探寻中华大地上灿若星斗的古文明。
- 第4集
- 古国,即远古之国。距今5000年前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走上了快速的发展道路。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划定的“古国时代第二阶段”,本集纪录片的故事徐徐展开。这一时期,良渚古国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探索治理复杂社会的机制,成为东亚最早出现的区域性王权国家。大江大河间的各个区域,也纷纷进入早期国家形态,参与着作为整体的中华文明的构建。
- 第5集
- 以陶寺、石峁、二里头为叙事主角,展现循古国时代的万千气象、建立夏王朝这一历史时期的壮阔历程。中华民族不惧艰难险阻,以不屈不挠的开拓精神,创造照耀时代的物质成就与文化遗产,完成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蝶变,开启了以铜礼器为核心,政治权力与伦理秩序合一的夏商周三代文明。
参考资料来源 [18-24]
幕后制作
播报编辑
拍摄过程
2021年春天启动拍摄,总导演干超带领团队跋涉近500天,走过中国230余个拍摄点位。其中包括西坡、二里头、陶寺、良渚、石峁等遗址,也有甘肃四角坪遗址、河南宋国故城城墙考古发掘、浙江井头山遗址二期、山西西吴壁遗址最新发现等尚未公开成果的“考古进行时” [8]。
2022年2月,《何以中国》导演组和摄制组一行10人驱车来到凌家滩遗址现场进行拍摄 [3]。12月,该片完成全部纪实拍摄后,进入了影片再现阶段。在横店,摄制组还陆续拍摄了良渚、凌家滩等场景。呈现良渚的祭祀典礼,无论服装抑或王和王后身上的全套玉器,摄制组都参照文物真实还原、真玉制作。此后,团队赴甘肃、河北等地考古现场。该片再现部分共还原200多处场景,特制的道具、布景超1.2万件,服装超过8000件/套,每一件、每一处都尽可能按考古细节一一还原 [8]。摄制组进入中国科学院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拍摄古DNA超净室取样过程。从距今约4万年前的田园洞人腿骨上,古遗传学家获取中国第一例古人类古基因组,也是目前为止获得的东亚最古老的人类基因组 [19]。
《何以中国》共拍摄全国考古遗址、博物馆等点位230余个。创作组梳理学术资料共300多万字,脚本撰写字数达40万字。依据扎实、多学科的考古研究成果,在历史场景拍摄阶段共复原叙事场景220处、服装2268套、饰品1500件、道具3600余件 [12]。
制作团队
《何以中国》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国家文物局担任指导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百视TV共同投资拍摄,填海影业承制。 [1]该片由国家文物局担任指导单位,中国考古学界泰斗严文明担任节目总顾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岭担任学术总制片人,干超担任总导演。还邀请到诸多优秀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重要遗址考古队队长加盟组成专家团队,实现了秦汉考古、夏商周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的最强专家集结 [2]。
主创团队
播报编辑
总策划 | 李群、赵嘉鸣 |
---|---|
总顾问 | 周慧琳、胡劲军 |
总指导 | 关强、陆进 |
出品人 | 沈军、宗炯明 |
总统筹 | 闫亚林、邓超、方世忠 |
总监制 | 金瑞国、王磊卿、黄凯 |
总导演 | 干超 |
总制片人 | 张顗 |
总撰稿 | 周繁文、李新伟 |
执行总导演 | 魏国歌、王凯 |
美术指导 | 兰志强 |
造型指导 | 王海婷 |
艺术指导 | 周洪波 |
主创团队参考资料 [28]
幕后花絮
播报编辑
- 摄制组邀请考古学家吴卫红、张小雷,通过考古挖掘时的详细现场记录和反复摆放分析,复原当时复杂又严格的礼俗 [20]。
- 《何以中国》总导演干超表示,去殷墟做前期调研时,碰到考古学家在进行现场挖掘 [23]。
- 纪录片造型指导王海婷表示,总共为这部纪录片设计了2000多套造型,从旧石器时代到秦汉王朝,片中人物时间跨度超过4万年 [25]。
获奖纪录
播报编辑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类型 | 获奖方 |
---|---|---|---|
2022年4月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1—2025年“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 | 入选 | 《何以中国》 [5] |
2022年3月 | 2022年广播电视重点节目 | 入选 | 《何以中国》 [4] |
2024年3月 | 2023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 | 获奖 | 《何以中国》 [14] |
2024年3月 |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大学生赏析推荐作品 | 获奖 | 《何以中国》 [15] |
2024年3月 | 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 | 获评 | 《何以中国》 [16] |
2024年6月 | 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 | 获奖 | 《何以中国》 [29-30] |
2024年9月 | 第28届星光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 | 获奖 | 《何以中国》 [32] |
2023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系列长片 | 获奖 | 《何以中国》 [33] | |
2023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导演 | 获奖 | 《何以中国》干超、魏国歌、王凯 [33] | |
2023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撰稿 | 获奖 | 《何以中国》周繁文、李新伟 [33] | |
2024年10月 | 第3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 | 提名 | 《何以中国》 [34] |
2025年1月 | 2024中国影响力十大纪录片 | 提名 | 《何以中国》 [35] |
2025年1月 | 2024优秀国产纪录片选集 | 入选 | 《何以中国》 [36] |
发行信息
播报编辑
宣传活动
2025-08-07,《何以中国》项目发布会暨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1]。2025-08-07,《何以中国》拿出一些珍贵的独家影像资料,以特别节目的方式在东方卫视播出 [6]。2025-08-07,大型考古纪录片《何以中国》首支宣传短片《文物正在讲述何以中国》,由上海广播电视台隆重推出 [7]。2025-08-07上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发布暨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开播仪式在北京举行 [13]。
播出信息
播出时间 | 播出平台 |
---|---|
2025-08-07 | 东方卫视 |
百视TV | |
优酷 | |
爱奇艺 | |
腾讯视频 | |
bilibili | |
2025-08-07 | 东方卫视 [11] |
作品评价
播报编辑
《何以中国》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以纵向时间为线索,以中国考古人为师,以百年中国考古的丰硕成果为依托,以严谨生动的方式展现了历史之美 [17]。(洛阳网评)
作为一部“考古写史”的纪录片,《何以中国》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最新发现,从历史的长镜头中探寻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壮大的客观规律和内生动力,这也点燃了观众们学习历史的热情 [26]。(《新民晚报》评)
纪录片《何以中国》也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生动呈现,纪录片从秦汉开始,一路追溯,直至旧、新时期时代之交,随后又顺着历史的河流而下,直至家国天下。通过探源中华文明,人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丰盈充实的华夏,它从未被王朝的更迭割裂过,它如同长江黄河一般,一路奔涌,直至今天 [27]。(《海南日报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