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 音
- rú xiá [1]
- 词 性
- 名词
- 构成方式
- 合成词 [1]
- 相关概念
- 儒生、游侠
- 影视示例
- 1967年电影《儒侠》
- 形象特征
- 武艺高强、文雅幽默、重情重义 [3]
词语溯源
播报编辑
"儒"最初指春秋时期通晓诗书礼乐的术士,后演变为儒家学者的统称;"侠"字本义为以武助弱的品格,引申为践行这种品格的人物。二者结合后产生的"儒侠"概念,最早见于古代典籍对既有文才又具侠义精神的复合型人物的记载 [1]。
文化内涵
播报编辑
该词在汉语体系中具有双重特性:
- 学识修养方面强调儒家经典研习能力,体现"仁""礼"等核心思想
- 行为准则上遵循侠义精神,包含扶危济困、舍己为人的道德取向 [1]
这种文化符号在近现代衍生出两类典型形象:
- 传统文学中注重气节的文人侠士
- 当代影视剧中智慧与武功兼备的虚构角色
艺术表现
播报编辑
在电视剧领域,演员张子健通过《甘十九妹》《神探狄仁杰》等作品中塑造的智勇双全角色,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儒侠”气质, [4]将儒侠形象融入现代影视审美。其表演既保留了传统侠客的义薄云天,又增添了文人特有的幽默特质。 [2-3]
社会认知
播报编辑
根据2025年百度汉语平台的释义数据,"儒侠"作为文化概念的认知呈现以下特征:
- 85%的受访者认为该词代表"有文化的侠客"
- 在青年群体中,该词的影视形象认知度超过典籍记载认知度 [1]
这种现象反映出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表达中的演变轨迹,既保留了'儒'与'侠'的核心要素,又通过大众媒介形成了新的阐释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