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应侯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由山门、戏台、钟鼓楼、东西厢房、东西配殿、正殿等组成,现仅存三间正殿和东西耳殿台基 [6]。利应侯庙是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突的神庙 [7],正殿存有9尊彩塑,是研究金元时期营造技术和彩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6]。
- 中文名
- 利应侯庙
- 地理位置
-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襄垣乡郝洞村北
- 所处时代
- 元 [2]
- 占地面积
- 2325.96 m2 [5]
- 保护级别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开放时间
- 未对外开放 [3]
- 编 号
- 6-0441-3-144
- 批准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管理机构
- 平遥县镇国寺管理处 [3]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清道光初年(1825年),补修九间庙。
1980年,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在利应侯庙内西侧新建琉璃厂房。
2005年—2006年,平遥县文物局主持全面修缮正殿 [3]。
建筑格局
播报编辑
利应侯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占地面积2325.96平方米 [5],中轴线南端是山门、戏台和钟鼓楼,两侧对称分布东西厢房、东西配殿,正殿原有3座,面宽各三间,共九间,故民间俗称“九间庙”。现仅存三间正殿和东西耳殿台基,以及现代修建的厂房、库房、铁门、围墙等建筑 [3] [7]。
主要建筑
播报编辑
正殿
正殿建在高约1米的台基上 [5],建筑面积200.2平方米,面阔三间,明间大于次间,通面阔12.9米,进深四椽,总进深16.86米。屋内彻上明造,厅堂式结构,四架椽屋,通檐用三柱,三椽栿对前劄牵构架,单檐悬山顶,前檐设廊,廊深2.68米。前廊斗拱五铺作,单杪单昂偷心造,昂呈齐头状,耍头琴面式。补间斗拱一朵。斗拱用材的高宽之比与宋《营造法式》的规定相近。柱脚可见方形的柱础,柱有侧脚,柱头覆盆状,角柱生起。檐柱直径42厘米,与柱高之比为1:7.24。三椽栿高宽之比为2:1,平梁作月梁形。三椽栿、平梁的尺寸相对显短,具金代建筑风格。屋架举架平缓,檐部四举,总举折为五举。屋顶置花脊,覆筒板瓦。前檐明间辟门,板门装修,两次间设直棂窗。殿前是方形的月台 [3] [7]。
东西耳殿台基
文物遗存
播报编辑
壁画彩画
正殿内东、西、南三壁 [5]有清代书画式壁画,题材为书阁、花卉和书法作品 [7],面积约52.87平方米。梁架、斗拱上有彩画,面积约54.08平方米 [3]。
彩塑
历史文化
播报编辑
艺文
2021年2月,萧刚的钢笔画《平遥利应侯庙》刊登在《太原晚报》 [9]。
相关人物
利应侯庙是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狐突的神庙。狐突姓姬,狐为其氏,名突,字伯行。狐突的两个女儿大戎狐姬、小戎子一同嫁给晋献公,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后来重耳和夷吾流亡在外,狐突让自己的两个儿子狐毛和狐偃保护重耳。夷吾先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惠公。晋惠公死后,其子晋怀公忌惮在外的重耳,命令追随重耳的人都如期回晋国。狐突拒绝召回两个儿子,认为“召回他们是教导他们背叛”,被晋怀公杀死。重耳在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哀感外祖父之死,嘉奖其忠义之节,在清徐县马鞍山下重新隆重安葬。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封狐突为护国利应侯 [7-8]。
保护措施
播报编辑
2002年4月,平遥县人民政府公布利应侯庙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 [3]。
保护范围 | 北至正殿后墙外14米、东接镇国寺古建区、西至耳殿墙基以西15米、南以正殿台基向南37米。 |
---|---|
建设控制地带 | 东至镇国寺西围墙、北至正殿后墙以北140米、西至耳殿西外200米、南以正殿前台基向南30米 [3-4]。 |
2004年6月,利应侯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2025-08-07,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利应侯庙等二十六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 [1]。
旅游信息
播报编辑
- 地理位置
利应侯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襄垣乡郝洞村北。
利应侯庙
- 交通信息
自驾:从平遥火车站出发,途经京昆线、省道S221到达利应侯庙,路程约18.3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