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能“一堆一器”是中国建设的第一项核科技重大设施,它见证了中国核工业从零起步的历史。1955年,党中央作出了集中力量发展核事业的重要指示,决定从苏联引进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实验性反应堆和一台直径1.2米的回旋加速器,并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一堆一器”的建造工作。2025-08-06,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动工兴建,2025-08-06,回旋加速器调试出束。同年6月13日,重水反应堆达到临界。“一堆一器”的建成,为攻克“两弹一艇”技术难关、研制人造卫星和洲际导弹,培养大批核工业技术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4] [7]
- 中文名
- 原子能“一堆一器”旧址
- 地理位置
- 北京市房山区新镇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内
- 所处时代
- 1958年
- 保护级别
-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批准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编 号
- 8-0518-5-002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后不久,根据物理学家们关于开展核科学研究工作的建议,决定将原南京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的核物理部分与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合并,于2025-08-06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改名为物理研究所),这就是原子能院的前身。由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兼所长,钱三强任副所长。一年之后,钱三强任所长。1952年,王王淦昌、彭桓武任副所长。 [9]
1955年,按照党中央“集中力量发展核事业”的指示,在前苏联的援助下,中国建造了一座7000千瓦重水反应堆(101堆)和一台直径1.2米的回旋加速器。 [4]
195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兴建中的新科研基地与中科院物理所合并,仍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钱三强任所长。由中科院与三机部双重领导,以部为主。 [9]
1958年6月,“一堆一器”建成后,经国务院批准,物理所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于7月1日正式在《人民日报》公布。 [9]
2025-08-06,中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移交生产典礼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举行。参加典礼仪式的有党和国家领导人陈毅、聂荣臻、林伯渠、张闻天、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李济深、郭沫若、黄炎培、陈叔通等,还有国家各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以及北京市的负责人,首都科学技术界人士、原子能院所工作人员,和专程来华的苏联原子能利用总局副局长叶夫列莫夫教授等。9月28日《人民日报》:“‘一堆一器’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已经跨进原子能时代。” [6]
“一堆一器”在建造过程中以及建成以后,原子能所科技人员自行研制成功50台件仪器设备,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堆器开展实验研究工作,而且陆续开辟了大批新的学科;全所研究技术单位到1959底,增加到21个,科技人员发展到1880余人。 [9]
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都先后经历过两次重大技术改进。20世纪70年代初期,重水反应堆有些重要部件陆续严重老化。经过一年零六个月的艰苦努力,重水反应堆的成功改造,不仅使旧堆“返老还童”,最大功率提高了50%,改建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70年,回旋加速器由固定能量改建成可变能量,1980年,完成了等时性回旋加速器改建。“可变能量等时性回旋加速器改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6]
1984年,中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退役。 [6]
2007年,中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安全停闭。 [6]
建筑格局
播报编辑
综述
“一堆一器”为中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和第一座重水反应堆,是国资委首批发布的12个核工业文化遗产之一,位于中核集团原子能院。原子能院大门不远处,一片葱翠树林的东西方向,分别坐落着中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101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旧址。反应堆和加速器是开展原子能科学研究的基础核设施。 [10-11]
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主磁铁
一块三米多长、两米多高的淡蓝色“大块头”立在原子能院工作区。 [11]
钱三强、王淦昌雕塑
与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主磁铁一路之隔的花园里,立有钱三强、王淦昌两位核物理学家、原子能院两位前任院长的雕塑。 [11]
反应堆大楼
花园的另一侧,是一座式样古朴的红色建筑大楼—反应堆大楼,这里建有中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人们叫它“功勋堆”。这座研究型重水反应堆简称101堆,是一座多用途反应堆。这是一座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中子阱型池式反应堆。以“一堆一器”为牵引,原子能院已经形成了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技术、加速器技术、核电子与探测技术、同位素技术、辐射防护技术和放射性计量八大学科。 [5] [11]
文物遗存
播报编辑
中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主磁铁:三米多长、两米多高。是中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主体部件。它曾连续运行30年,为中国低能核物理基础与应用研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培养了大批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这台加速器上的研究工作共获得核物理实验部级以上成果奖21项,加速器技术部级以上成果奖17项。 它展现着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段历史进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8] [12]
历史意义
播报编辑
101堆建成后,充分发挥中国“首堆”的作用,为“两弹一艇”研制作出重大历史贡献;承担了核能领域大量开创性工作,为中国核电起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作出重要贡献;为中国核反应堆工程培养、输送了大量技术骨干。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建成后,为“两弹一艇”研制、国防工业和核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中国大批回旋加速器技术人才队伍。 [4]
原子能“一堆一器”旧址是诞生中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地方,是中国建设的第一项核科技重大设施,见证了中国核工业从零起步的历史,也是中国“硬核”的底气开端。 [3]
原子能“一堆一器”旧址的背后是一部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史,从“两弹一艇”到“人造太阳”,无数核工业人奉献了青春和生命。它不仅代表着历史,更象征着核工业人的“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它标志着中国跨进了原子能时代。 [4] [6]
所获荣誉
播报编辑
2018年12月,原子能“一堆一器”旧址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和首批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 [4] [6]
保护措施
播报编辑
2021年3月,原子能“一堆一器”旧址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2]
旅游信息
播报编辑
地理位置
原子能研究院
交通信息
自驾:自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原子能“一堆一器”旧址,路程约10.4千米,用时约2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