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连宣抚司署,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娜允镇,该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占地面积约12484平方米。 [1] [3]孟连宣抚司署,傣语称“贺罕”,意思是金色的王宫。 [4]
孟连宣抚司署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堂、议事厅、左右厢房、正厅、厨房、谷仓、监狱等建筑,周围由高墙围护,设侧门4道。 [7]孟连宣抚司署是一座融傣、汉两族建筑特色为一体的大型建筑群,也是云南边境民族地区18个土司衙门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从明、清、民国直至解放前,共有28代傣族土司在这座衙署内行使统治权。司署内保存的土司官服、锦带、旗帜、文书、图籍、仪仗、兵器、刑具、祭器及生活用具等文物,是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制度的珍贵资料。 [3] [5]
2025-08-06,孟连宣抚司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 中文名
- 孟连宣抚司署
- 地理位置
- 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娜允镇
- 占地面积
- 约 12484 m2 [3]
- 保护级别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 批准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编 号
- 6-0756-3-0459
- 始建时间
- 1406年(明永乐四年)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刀氏土司被封为世袭“孟连经制宣抚司”,后改长官司署为宣抚司署。清末土司衙门被火焚毁,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前后历时十年。 [1]
1985年,孟连县民族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2]
建筑格局
播报编辑
结构
孟连宣抚司署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2484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堂、议事厅、左右厢房、正厅、厨房、谷仓、监狱等建筑,周围由高墙围护,设侧门4道。 [3] [7]
特点
建筑系土木结构,主体风格为傣族干栏式,在飞檐、斗拱、浮雕和花格木雕窗等方面吸收了汉族的建筑风格,是一座融傣、汉两族建筑特色为一体的大型建筑群。 [4]
主要建筑
播报编辑
议事厅
议事厅为三重檐歇山顶干栏式建筑,长24.5米,宽16.1米,高10.2米,面阔7间,进深5间,干栏桩柱6排47棵对称排列。檐枋下有象鼻昂斗拱8朵,施以浮雕工艺装饰,题材多为“双凤朝阳”“虎跑平阳”“鹬蚌相争”“犀牛望月”等汉族典故,融合了傣、汉建筑风格。楼上是土司议事之处,中央设有佛龛,佛龛下是宣抚司的座椅及案桌,两侧各置一木架,上面陈放着刀、叉、矛、戟等兵器。在天花板和柱子上,有金粉印制的傣族风格浓厚的花卉动物图案。楼下有地楼及坐栏,是土司避暑乘凉之处。
议事厅建于傣历1240年,即清光绪四年(1878年),是主要的礼仪活动场所,历届土司的登基、大小头人的委任、各地的朝贺等仪式均在此举行。 [3-4]
正厅
正厅为一楼一底重檐硬山顶式建筑,面阔5间,进深5间,全檐下有斗拱6朵,前厦檐下有“龙凤呈祥”、“八仙祝寿”等浮雕,是土司的居室。东西有客厅,厅内设有勐神神坛——“丢娃拉勐”,是土司接见下属和过往官员的地方。西面有天桥与厨房相连。 [4]
左右厢房
左右厢房为一楼一底硬山顶沿廊式对称建筑,是官员办公的地方。 [4]
大门
大门是二叠小歇山飞檐斗拱门堂,叠砌13级石踏道。 [4]
厨房、粮仓
厨房和粮仓系干栏式傣家竹楼。 [4]
历史文化
播报编辑
统治机构
孟连宣抚司署设世袭土司召贺罕、副土司召根勐。下设议事庭长萨迪龙(总理)、叭帕萨(内务)、法干贺(财政)、召卡(秘书、外交、礼宾)、法朗勐和班勐弄(警察、武装、司法、治安)等官职。在其下属统治区,即今孟连西盟、澜沧等县13个勐内,设8大召朗、12召朗等20个大头人,村寨有布先、布法、布怀、布给等小头人,统治机构精密繁复。每一个新土司上任,都要在署内举行登基典礼,接受各级头人、山官的庆贺、并重新委任大小头人。 [5]
土司沿袭
据傣文史籍记载,勐卯(今德宏瑞丽)傣族君主之子罕罢法因蒙古大军逼近,率部属寻找安身立国之地。他们沿澜沧江而下,找到了水源充沛的孟连坝子,并开田种水稻。“孟连”傣语叫“勐两”,意思就是“寻找到的地方”。罕罢法通过联姻密切了与当地土著民族的关系,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据《孟连二十八代土司传》记载,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设“木连路军民府”,元朝廷曾派使臣前来巡行安抚,催索贡赋。孟连先属大理金齿宣慰司,后属银沙罗甸宣慰司,辖地包括蒙雷司(今澜沧县募乃)、木索甸(今西盟县勐梭)、俄麻甸(今勐马)等热坝河谷地带的傣族聚居区。
明永乐三年(1405年),第三任土司派遣其子进京贡象,永乐四年四月,朝廷设孟琏长官司,直隶云南都指挥司。赐冠带、印章、名姓,命第三任土司刀派送为长官。从刀派送开始,刀氏土司家族中的男性一律在刀姓之后用“派”字,成为这个家族的标志。孟连长官司官居六品,地位声望迅速提高,辖地不断扩大,东隔澜沧江与威远州(今景谷县)相望,地与车里(今西双版纳)相连;南与孟艮府(治所在今缅甸景栋)接壤;西以查里江(萨尔温江)与木邦宣慰司(今缅甸腊戍至东枝一带)为界;北与猛缅司(今临沧、双江县)和孟定府(今耿马、沧源县)毗邻。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第十六代土司刀派鼎亲自到京城贡象,清王朝改封孟琏长官司为“孟连世袭宣抚司”,授刀派鼎为孟连世袭宣抚司使,为从四品官,并赐金印、蟒袍、旌旗仪仗等。这期间,10多万汉人涌入募乃开采银矿,银厂一时兴旺,成为当时清朝廷的白银主产地之一。 [4]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改属镇边直隶厅(即今澜沧)辖治,颁给“云南镇边直隶厅世袭孟连宣抚司印”,到了民国,始称澜沧县孟连宣抚司。从第一代土司罕罢法到1949年末代土司刀派洪,二十八代土司相沿承袭。
文物价值
播报编辑
孟连宣抚司署是一座由傣、汉两族建筑合璧的古代建筑物,也是云南边境民族地区18个土司衙门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从明、清、民国直至解放前,共有28代傣族土司在这座衙署内行使统治权。 [5]孟连宣抚司署具有悠久的历史,土司统治年代之久,在云南居于第二位。这种以家族承袭,连绵不断,稳固发展的现象,在中国土司史上也是较为罕见的。 [4]
司署内保存的土司官服、锦带、旗帜、文书、图籍、仪仗、兵器、刑具、祭器及生活用具等文物,是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制度的珍贵资料。 [3]
文物保护
播报编辑
1965年,孟连宣抚司署被列为首批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
2025-08-06,孟连宣抚司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旅游信息
播报编辑
地址
孟连宣抚司署
交通
自驾前往孟连宣抚司署:从孟连客运站出发,路程大约1.7千米,约需6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