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窟摩崖造像数万尊,摩崖佛经经文40余万字。石窟大多为独具特色的“单元式”布局,以卧佛院、毗卢洞、千佛寨、圆觉洞、华严洞、茗山寺、孔雀洞、玄妙观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为代表,以“古、多、精、美、特”为特征。安岳石窟规模宏大,较为分散。造像主要分布于三大板块:一是西北的卧佛院、玄妙观等;二是城区附近的千佛寨、圆觉洞、净慧岩、菩萨湾等;三是东部和东南部的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孔雀洞、半边寺等。这三大板块基本上在一条斜线上,走势由北向东转南,纵贯安岳县境内,一定意义上构成了安岳石窟造像“板块说”。安岳石窟承载了安岳古代的重要事件、信仰、祈愿、科技、艺术、创新等方面的信息,具有宗教、历史、艺术、美学、科学等多元价值,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5]
- 中文名
- 安岳石窟
- 地理位置
-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
- 所处时代
- 唐至清
- 保护级别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批准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安岳石窟的源头,可追溯到南朝梁武帝普通二年(521年)。清嘉庆《四川通志·金石》据南宋郑樵《通志略》有确切记载,“梁《招隐寺刹下铭》(通志略)萧纶书,普通二年,在普州(时州与安岳县同置一地)”。由此得出结论:安岳摩崖造像始于南朝。 [5]
隋代的安岳摩崖造像文献记载,一是南宋《普慈志·碑目考》的叙述:“郡北小千佛院,开皇十三年(593)建。因岩间有石像千余,更名千佛寺”。二是清道光《安岳县志·寺观》的叙述:“峰门寺,在治东六十里长林乡峰门山,寺肇于隋。” [5]
唐代题记,境内最早则系永清镇耳尔岩45号龛唐武德年间(618~626年)所题。 [5]
2022年6月,安岳石窟南部造像区发现一组明刻“二十四孝”摩崖造像。 [1]
遗址特点
播报编辑
石窟分布
安岳石窟现有国、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摩崖造像数万尊,摩崖佛经经文40余万字。石窟大多为独具特色的“单元式”布局,以卧佛院、毗卢洞、千佛寨、圆觉洞、华严洞、茗山寺、孔雀洞、玄妙观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为代表,以“古、多、精、美、特”为特征。安岳石窟规模宏大,较为分散。造像主要分布于三大板块:一是西北的卧佛院、玄妙观等;二是城区附近的千佛寨、圆觉洞、净慧岩、菩萨湾等;三是东部和东南部的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孔雀洞、半边寺等。这三大板块基本上在一条斜线上,走势由北向东转南,纵贯安岳县境内,一定意义上构成了安岳石窟造像“板块说”。 [5]
石窟特点
安岳石窟造像具有时间跨度长、内容多元、风格各具等表征。一是西北以卧佛院为代表的造像,主要表现的是佛教禅宗内容,呈现出皇家庙堂气象,与中原的政治、文化背景有一定联系。该处造像以盛唐时期为主,特别是释迦牟尼涅槃像,服饰粗犷简练,造像形体硕大,具有中原石刻遗风。二是道教造像典型,以盛唐时期为主,颇具规模性,并为敕赐所建,尤其是玄妙观造像。在凿刻时间上,卧佛院佛教造像与玄妙观道教造像时间几乎同步,且彼此距离不足30千米。二者皆凿刻于唐开元时期,并与皇家关联,首次构成了安岳历史上佛道齐驱并进的格局。三是安岳县城周边以千佛寨、圆觉洞、灵游院、菩萨湾为代表的造像,以唐、五代、宋时期为主,佛教经变题材凸显,尤其是千佛寨96号龛的《药师佛经变》。四是安岳县东南以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孔雀洞、庵堂寺、高升大佛、三仙洞等为主的造像群,其特点是经变题材丰富,密宗造像和“柳(本尊)教集团”风格显著,具有民间水陆道场规模,造像以宋代为主,服饰细腻繁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足宝顶山在南宋时期的大规模造像。安岳石窟造像表现出由简到繁、由粗犷到精致、由神性化到世俗化的渐进过程。此过程长达数百年,囊括了潮起潮落的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变化,体现了安岳石窟的时代风格。 [5]
安岳石窟大胆突破宗教仪轨,具有神像人化、人像美化、人佛二重化等特点。如紫竹观音的侧坐和跷脚,突破了观音正襟危坐仪轨,具有世俗化特征;卧佛背北面南,头东脚西,突破了释迦牟尼涅槃图“北首右胁(侧)卧,枕手累(重叠)双足”的仪轨;毗卢道场中毗卢遮那佛表现出的柳氏化身佛,呈现了人佛二重化;圆觉洞释迦牟尼佛的侧俯身微笑,表达了一个时代的自信和满满元气。题材内容表现上,既有佛教的显教和密宗题材,又有道教和儒释道“三教合一”题材;既有卧佛院传递皇家背景和意志等诸多信息的佛教题材,又有毗卢洞以柳本尊为代表的四川密宗及相关的地方性和世俗化题材。世俗化的题材生活气息浓郁,多源自经变故事,如千佛寨药师经变龛中的浅浮雕修竹和飘逸四散的竹枝、竹叶以及爬竿、跳舞、乐伎、耍蛇、摔跤、嬉戏;木鱼山(菩提寺)第6、14号龛中的吹箫、吹笛、吹笙、弹琵琶、击钹、击鼓;大般若洞中的两罗汉对弈;庵堂寺西方净土变中的舞伎、乐伎等,表达了众生淡化佛教的神秘性,进而对佛教力量进行控制和利用的诉求及愿望。在凿刻构成表现上,以山势取形造式,以龛为主,窟、龛、洞并举,龛窟互联,上下重叠,错落自然。龛窟形制有方形、长方形、双叠室形等,体现出多元化特征。由于地形和地貌原因,安岳石窟的形制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与北方石窟集中开大刻、造大像的特点相同,如卧佛院;另一方面不同于北方石窟的集中造像,安岳石窟以龛的面貌呈现,形成若干聚落式单元。 [5]
石窟分期
根据安岳石窟发轫、发展和势衰的过程,对现有明确碑记、造像题记、造像风格及《安岳县志》等文献古籍进行考察,安岳石窟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南朝普通二年(521年)至隋末(617年)。这个时期的安岳石窟造像,虽然现已不见遗存,却记录于文献,证实了安岳石窟肇始和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
第二个时期,唐武德时期(618~626年)至唐末。这个时期,特别是唐开元时期(713~741年)是安岳石窟兴起的第一个高峰。其标志:一是卧佛院约23米长的全身释迦牟尼涅槃像、上千尊佛刻像、40万余字的龛刻佛经经文;二是凿刻于唐开元年间却盛于明,为邑地第一名刹的罗汉寺刻像;三是唐代千佛寨的大规模造像;四是“敕赐兴修”于唐开元年间的天庆观(又名天庆宫)与玄妙观的道教群像。这个时期,佛道造像竞相而凿。
第三个时期,五代至宋代。五代时期的主要造像以灵游院、庵堂寺、西禅寺、侯家湾、菩萨湾、石锣沟、圆觉洞、千佛寨、卧佛院等为代表(有的为部分)。宋代时期的主要造像以毗卢洞、圆觉洞、华严洞、千佛寨、高升大佛、大佛寺、峰门寺、半边寺、茗山寺、净慧岩为代表,总数逾万尊,具有规模宏、数量多、造像大、分散广等特点,是安岳石窟继盛唐之后的又一次辉煌。安岳这个时期的石窟,整体上影响了大足宝顶山造像,使之具有“同质化”倾向。
第四个时期,宋末至民国时期。这个时期的造像,主要以元末、明永乐至隆庆(1403~1567年)前后、清康熙晚期及之后的三个相对中兴期为代表。这一时期虽具有时代影响,但总体式微。 [5]
主要遗址
播报编辑
卧佛院
卧佛院位于安岳县城北约25千米的卧佛镇卧佛村,有摩崖造像1613尊,阴刻5尊,粗坯造像6个,神兽22只,浮塔5座,经幢1座,唐碑2通,宋碑1通,题刻23件和石刻佛经15窟。卧佛院摩崖造像主要开凿于唐开元至大历年间,有释迦牟尼涅槃图、释迦说法图、十一面手观音等题材,其中,释迦牟尼涅槃图构图和卧佛卧姿均打破了佛教造像仪轨;卧佛全长约23米,为全国最大的唐代全身石刻左侧卧佛造像。卧佛院现存石刻佛经15窟,70余个部、卷、品,40余万字,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摩崖刻经。 [6]
毗卢洞
毗卢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约50千米的石羊镇油坪村的厥山上,有摩崖造像465尊,碑碣14通,题刻18件,古建筑1座。毗卢洞造像开凿于两宋,延至明、清。造像题材以密宗为主,主要有柳本尊行化图、水月观音、西方三圣等龛窟。其中“柳本尊行化图”以构图奇绝、图文并茂,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开创了四川密宗造像的先河。水月观音(俗称紫竹观音)造像身躯侧坐和翘起右脚的形象,突破了佛像正襟危坐的宗教仪轨。 [6]
圆觉洞
圆觉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约1千米的云居山上,始建于唐代,盛于五代、宋代,因雕刻十二圆觉而得名,现有摩崖造像1933尊,佛塔2座,碑碣、题刻25通(件),古墓葬1座,遗迹6处,古建筑4座。其中北崖造像中的释迦佛、净瓶观音、莲花手观音和南崖造像中的毗沙门天王、十六罗汉、西方三圣、地藏与十王变造像等题材是中国石窟宝库中的佳作。 [6]
千佛寨
千佛寨位于安岳县城西北2.5千米的大云山上,有摩崖造像3061尊,浮图7座,唐碑3通,题刻26件,古遗迹1处,古建筑2座。千佛寨摩崖造像,始于隋,盛于唐、五代、两宋,延至明、清。造像题材包括释迦牟尼佛、菩萨、罗汉、金刚、力士、护法、飞天、供养人及各种经变,其中,《药师经变图》,将药师经变中的内容全刻造了出来,是全国考古已发现的唯一一铺造像;《唐栖岩禅师受戒》碑和唐代高僧玄应手书题记亦是珍品。 [6]
茗山寺
茗山寺位于安岳县城东南约60千米的石羊镇顶新社区虎头山上,现有摩崖造像63尊,石刻圆雕31尊,碑碣、题刻27通(件)。茗山寺摩崖造像多为北宋作品。造像形体高大,5~7米的有8尊。毗卢佛、文殊、观音、大势至菩萨等造像面目俊秀、体态放逸、装饰华美,所戴宝冠精刻细刻,无一雷同,是北宋石刻的代表作。文殊师利造像,左手外伸达1.5米,所托经书重数百公斤,经千年而不毁坠,全凭古匠师们采用力学原理,妙用垂地袈裟支撑;十二护法神造像,雕刻大师利用山嘴凸起岩石,半环刻造,既解决了充分采光的问题,也使人们目力所及。 [6]
孔雀洞
孔雀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约55千米双龙街乡附近的孔雀山麓,现存龛窟5个,经目塔1座,碑刻2块,通遍为8号。孔雀洞开凿于南宋,因刻有孔雀明王造像而得名。孔雀明王造像是按《大佛母孔雀明王经》开凿的经变相,龛正中刻一立体全身孔雀,高2.3米,其上趺坐一个四臂之孔雀明王,明王面朝东方头戴化佛宝冠,胸饰璎珞,身著双领下垂大衣,左手执莲蕾,左下手捧蟠桃,右手握雀羽,右下手托贝叶经,构思别致,造型奇妙,具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 [6]
玄妙观
玄妙观位于安岳县城北约20千米的鸳大镇凤仪村集圣山,有摩崖造像1293尊,唐碑4通,经文1卷。玄妙观摩崖造像开凿于唐开元至天宝年间。造像题材以道教、佛道合龛为主,造像时代早、规模大、数量多、内容丰富,反映神系完整。包括老君、三清、四御、天尊、护法神将和天尊、释迦并刻等造像及专注演奏各种器乐的乐伎、舞伎、龙、狮、龙、鸟等。 [6]
华严洞
华严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约56千米的石羊镇华严洞村箱盖山上,因内刻主尊“华严三圣”而得名,有摩崖造像159尊,碑碣、题刻24通(件)。华严洞始造于宋代,有华严洞和大般若洞两大洞窟。大般若洞为儒、释、道三教合龛。正壁主像为释迦佛,左右刻有老君、孔子、韦陀、文殊、佛门十大闻法弟子。洞左右壁上层刻站立的弟子像十身,中层刻二十四诸天,下层列十八罗汉。洞顶刻有一个直径为2.2米的“人”字,仍是未解之谜,是宋代三教共融的典型石刻艺术佳品。 [6]
铁佛寺
铁佛寺崖墓群位于安岳县自治乡铁佛村的铁佛寺山崖和祠堂坡四周,因清代所建佛寺内供有铁佛而得名。铁佛寺崖墓群开凿于东汉晚期,有四十余个洞穴,墓室均为单室墓,有不少墓的甬道两旁、墓室有石刻画像。石刻画像建筑类的有单阙、双阙、子母阙、干栏式建筑、望楼、斗拱等;生活类的有牧马、长袖舞、鱼舟等;神话类的有伏羲、女娲、四神、羽人等。 [6]
塔坡
塔坡(侯家湾、大通寺)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内,含侯家湾、大通寺和塔坡三个造像点,计有大小龛窟64个,佛塔1座,题记2则,文物通编19号。造像年代起于晚唐五代,宋至明清皆有开凿。题材包括华严三圣、西方三圣、弥勒说法、三世佛、接引佛、观音等。 [7]
净慧岩
净慧岩摩崖造像崖长约22米,高8.5米。现有龛窟18个,造像83尊,碑刻题记13通。石窟开凿于宋代,延续至明代。其中第1号窟主像接引佛高达5.2米。第6号龛阴刻南宋处仕赵庆昇处仕像最为传神。造像区内有宋庆历四年(1044年)、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等碑刻题记。 [10]
菩萨湾
菩萨湾摩崖造像位于山腰的一个长6.7米,宽6米,高约3米巨大石包之上。现有龛窟12个,造像289尊,碑刻题记2通。石窟开凿于唐代,延续至宋代。其中,第4号龛西方净土变底层刻有8尊伎乐。 [8]
佛济寺
佛济寺摩崖造像刻在黄桷坡西面山腰的崖壁和石包上,共有龛窟29个,造像69尊,石塔1座,碑刻题记4通。石窟开凿于清代。龛窟以方形平顶龛、方形敞口龛、弧形龛为主。造像内容以罗汉、十菩萨、七佛、天王、弥勒佛等为主,有光绪丙子年年号。其中第19云明宝塔,为4边形单檐石塔。塔基边长1.7米,宽1.3米,高0.3米,塔通高2.5米,庑殿式顶。塔身每面开龛刻一坐佛,正面龛内刻七祖坐像,通高0.55米,肩宽0.3米。龛左右两侧阴刻“云明宝塔,七祖座禅”。塔身四面高浮雕龙现存13条。 [9]
文物价值
播报编辑
安岳石窟承载了安岳古代的重要事件、信仰、祈愿、科技、艺术、创新等方面的信息,具有宗教、历史、艺术、美学、科学等多元价值,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5]
保护措施
播报编辑
保护开发
播报编辑
2022年4月,四川安岳县出现强降雨、大风、冰雹交替的极端天气,对安岳石窟尤其是塔坡摩崖造像和上大佛摩崖造像的保护设施、周边环境、文物本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出现文物赋存区树木倒塌、保护设施破损、文物本体遭流水冲刷等问题,部分保护设施丧失保护功能。根据此次灾害情况,四川省文物局向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提出使用社会捐助资金对塔坡和上大佛摩崖造像进行抢险排危。 [2]
2024年10月,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开放,展示中心是一个集石窟数字保存、展示、利用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安岳“古、多、精、美”的石窟资源,为游客提供一站式观摩体验。 [3]
旅游信息
播报编辑
地理位置
安岳石窟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境内。 [4]
安岳石刻
交通信息
自驾:自安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安岳石窟(毗卢洞),路程约49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