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邱堌堆遗址位于山东省菏泽市东南12公里佃户屯乡曹楼村东南约100米处,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新石器时代至商代遗址。 [4-6]遗址堆积甚厚,包含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早商和晚商连续叠压的文化层。 [5] [8]该遗址填补了岳石文化在鲁西南地区的分布空白,其岳石文化遗存被命名为“安邱类型”。 [1] [5]商文化层从早商至晚商连续堆积,门道下的人祭现象反映当时社会结构特征。 [2] [5]遗址于1957年首次发现,1984年由北京大学考古系邹衡教授团队正式发掘。 [4] [7]2021年入选“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 [3] [9-10]
- 中文名
- 安邱堌堆遗址
- 遗址位置
- 菏泽市东南12公里
- 所处年代
- 龙山、岳石、商依次叠压的文化层
- 重要发现
- 房子、灰坑、灰沟、陶窑等
- 出土文物
- 陶盆、碗、罐、鬲、瓮、器盖等
- 遗址等级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距今年限
- 4500多年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在安邱堌堆遗址发现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早商和晚商依次叠压的文化层。其中龙山文化的房址分布比较密集,是研究龙山文化聚落比较典型的材料,尤其是门道下发现了类似后世的人祭现象,对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
重要依据
播报编辑
在山东省境内京沪铁路以东地区曾发现岳石文化遗址,但在京沪铁路以西地区,有关岳石文化的遗址只有菏泽安邱堌堆遗址。该堌堆的发掘,将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围扩大到山东省的西南边缘地区。岳石文化在山东的分布从东到西连成一片。故这里的岳石文化命名为“安邱类型”。
研究线索
播报编辑
安邱堌推遗址的商文化层是从早商到晚商连续堆积的,这在全国其它商文化遗址中尚属少有,由此证实了学术界关于商文化的分期是可靠的,对进一步研究商文化,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2]
史籍记载
播报编辑
在史籍记载中,最早见到关于龙的文字记录是在山东菏泽市所辖的古雷泽,古菏泽。上古时候,菏泽市境内有雷津、大野泽、孟渚泽、菏泽和济水、濮水、沮水、澭水、丹水、菏水。这“四泽六水”成了北方巨型湾鳄的最佳生栖之地。
《左传》就记载尧舜时董父在定陶为帝舜养龙的事。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鬷川,在今定陶县东北菏泽之滨也:扰龙,即训养鳄鱼也。以上是说一个叫董父的人非常善于饲养训练鳄鱼。帝舜立国子陶,就把董父赐姓为董,封为豢龙氏、命他在菏泽之滨鬷川这个地方为部落养鳄鱼,直至舜整个执政时期都在饲养。
民间传说
播报编辑
故唐以后菏泽称龙池即源于此。不光在定陶,《濮州志》也记载鄄城有豢龙井。看来舜时还大量养鳄。养龙一方面是食肉,但主要是为祭祀仪式用。商周时的鬷夷就是董父的后代。到了夏朝的第十二代国君孔甲时,又有帝尧的后代叫刘累的也学会训养鳄鱼之术,专为孔甲服务,并赐氏御龙。后因训养不善,龙多死亡,刘累遂亡于他乡,更姓为范氏。
《左传》所记,使我们知道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尧舜禹时代,确曾有豢养和训练龙的专业人员。他们具有训鳄的知识、经验和技术,深知鳄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能使龙驯服驭使.专门为部落酋长服务,主要用于祭祀和扬威。今人祁庆富先生考证,豢龙即养鳄,是十分正确的结论。菏泽诸泽水系中产鳄鱼的最后记载是《后汉书》载“延光三年,龙两见濮阳”,又载“龙见於句阳”。句阳,汉时句阳县,今菏泽市牡丹区小留镇之东北楚庄一带。其县域范围东北辖雷泽西南水面:濮水、句水上游通濮阳。说明在东汉末年,雷泽水系中还有鳄鱼的存在。
出土遗物
播报编辑
安邱堌堆遗址经过1969、1976年两次试掘和1984年正式发掘,发现了晚商文化、早商文化、岳石文化、龙山文化依次叠压的文化层堆积。
重要遗迹是房子,发现有圆形和长方形房基共12座,灰坑4个,灰沟3条,陶窑1座等。发现了灰坑、灰沟、陶窑、墓葬和长方形、圆形和长方形圆角的房址等文化遗迹;
出土了打制粗糙的石器,磨制精美的石斧,有明显使用痕迹的蚌镰、蚌刀,尖锐锋利的骨针、骨锥、骨镞,造型规范的陶盆、碗、罐、鬲、瓮、器盖等大批文化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