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地位指某事物在战争全局中的关键性作用和影响力。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首次系统论证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2] [4] [9],将其从战术层面提升为持久抗战的核心战略。抗日战争相持阶段(1938-1943),游击战上升为主要作战形式,通过外线单独作战和大规模运动有效牵制日军 [2] [6]。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战略地位体现在集中优势兵力决战,东北战场成为首要战略方向(1948年) [5]。现代国防建设中,教育训练与装备发展被赋予战略地位 [8]。
- 核心文献
- 《论持久战》 [2] [4]
- 典型战役
- 辽沈战役 [5]
- 战略形式
- 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 [4]
- 国际影响
- 得道多助 [2]
- 关键人物
- 毛泽东 [2] [5] [9]
- 现代定位
- 国防建设 [7-8]
定义与理论背景
播报编辑
战略地位的确立需服从政治目标 [1],毛泽东强调“战争本质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4]。国民党游击战失败源于缺乏群众基础和纪律(1937-1945) [1],反观八路军‘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方针 [9],成功开辟敌后战场 [3]。
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调整
播报编辑
- 1.防御阶段(1937-1938):正规战为主,游击战辅助 [6]。
- 2.相持阶段(1938-1943):游击战上升为主要形式 [6],共产党建立19块根据地,牵制大量日军兵力 [3]。
- 3.反攻阶段(1944-1945):运动战与阵地战结合,八路军发动局部反攻 [3-4]。
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决策
播报编辑
1948年秋,毛泽东把握战略决战时机,首攻东北形成“关门打狗”态势。淮海战役中(1948-1949),集中优势兵力实现战略决战,对比蒋介石战略决策脱离实际 [5]。
现代国防战略地位应用
播报编辑
国防科研被赋予战略地位 [7-8],2025年《军事大辞海》明确其全局影响力 [7]。战场建设与装备发展成为强军关键,截止2016年,中国建成三大航母基地实现战略防御纵深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