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
播报编辑
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是以道为本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著作
播报编辑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载:杂家著作有《盘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伍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缭》二十九篇,《尸子》二十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等等。其中以《吕氏春秋》《淮南王》为代表著作。杂家著作而今只留下《吕氏春秋》、《淮南子》、《尸子》(原书已佚,今仅有后人辑本)三书。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以道为主,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司马迁在《史记》里将《吕览》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表示了他对《吕氏春秋》的重视。东汉的高诱还为其作注注释,认为此书“大出诸子之右”,即超过了诸子的成就。《汉书·艺文志》则将该书列入杂家,所以以儒家学者不再重视。
淮南子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等编著的杂家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又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二十一篇。《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儒、法、阴阳五行等多家思想,并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了“道”“气”等的学说和观点,同时还包含和保留了许多自然科学史的材料。 [1]
尸子
主要思想为发展的宇宙观。在先秦老子、墨子后学、惠施思想中,都有宇宙观内容,论述也十分精辟。如老子提出“道”与“域” ,《墨经》有“久”、“宇”,惠施有“大—”、“小一”,使中国哲学思想,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但只有尸佼赋予“宇宙”以精切而简明的界说。他说: “天地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说明整个空间就是宇,整个时间就是宙,宇宙就是具有时空属性的运动着的客观世界。
代表人物
播报编辑
尸佼
尸佼(约前390-前330年)。魏国曲沃(今山西省曲沃县)人。亦有鲁人、楚人之说。 秦相卫鞅客。秦相卫鞅从前360年到秦,执政选20年,尸佼为其“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提供重要决策意见,为秦国富强,统一六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第三个时期在蜀。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秦惠公处死商鞅,尸佼惧恐株连,便离开政界,逃往了蜀地,在那里生活了近10年,便去世了。 尸佼之学在古代颇受重视,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刘向说“《尸子》,晋书”,这是有道理的,得到历代学者的承认。说明尸佼其学具有先秦战国时期三晋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征,他的《尸子》一书,含有他对秦国社会改革的总结,实质上是对魏国思想的总结,集中体现了三晋思想的精神。
吕不韦
杂家的代表性人物吕不韦(约前290—前235年), [2]战国末年秦相。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家累千金的阳翟大贾。吕不韦在赵都邯郸见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认为“奇货可居”,遂予重金资助,并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嫡嗣。后子楚与吕不韦逃归秦国。安国君继立为秦孝文王,子楚遂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秦庄襄王),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嬴政被立为秦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国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
刘安
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年),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刘长被废王位,在旅途中绝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来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时年十六岁。他才思敏捷,好读书,善文辞,乐于鼓琴。他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体》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了《鸿烈》后称该书为《淮南鸿烈》或《淮南子》一书,刘安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他将鸡蛋去汁,以艾燃烧取热气,使蛋壳浮升。刘安是我国豆腐的创始人。
思想特点
播报编辑
兼容并包
杂家“兼儒、墨,合名法”,体现了杂家兼摄诸子、融合百家的特点。杂家按照政治实用主义的原则吸取百家思想构建其思想体系时,对百家之学平等对待,不主任何一家,被吸取思想的各家之间只有汲取得多少的问题,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尸子》吸取儒家、法家以及道家、墨家和名辨的思想;《管子》一书则是吸取了法家、道家以及儒家、阴阳家、名辨、农家、轻重等思想;《吕氏春秋》“是对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的大综合”,主要是吸取了儒家、兵家、法家、道家等学派的思想而成书。杂家吸取了诸子各家的思想并将其进行新的提炼熔铸成为新的思想体系,可见其兼容并包的特点,反映出诸子百家的争鸣与融合,以及杂家在其中开放平等、独立思考的特性。 [3]
追求系统性
杂家以阴阳五行和“天、地、人”一体两种思想观念和关联思维方式,来搭建其理论框架汲取百家学说构筑其思想体系。杂家诸子中,从最早的《尸子》到最晚的《尉缭子》,都试图建立起兼容并包的思想体系,以期“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于一体,将诸子百家的思想尽数囊括。杂家重视思想的架构和体系贯通,因此具有比较强的系统性。如《尸子》有天地、四时、阴阳、四方与政治合一的框架和修身治国相结合的思想体系,《吕氏春秋》则展现出“天、地、人”一体的思维模式和阴阳五行的观念,展现出形式上的系统性,这种全面的系统性到《淮南子》和《春秋繁露》方为成熟。 [3]
意识形态化
先秦杂家的思想以“王治”作为其最高的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晚期诸侯国或大一统封建帝国治国的指导思想。因此,先秦杂家表现出向意识形态化发展的特点。杂家思想的意识形态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治道理论与现实政治需要紧密结合,如在如何统一天下结束战争的问题上,先秦杂家提出了两种主张,一种是“无为”、“仁义”等统一天下的观点,另一种是“义兵”统一天下,以战止战的观点。其二,是将 “天、 地、 人” 作为思想框架吸纳诸子百家的思想,如《管子》在这一思想框架下对与之相合的道论、为政、养生等思想做系统阐发。其三,是将思想文化与政治结合,杂家的思想文化是政治的需要,也是战国晚期文化政策的产物,如《吕氏春秋》就是试图创立统一的封建意识形态的一次大胆尝试。 [4]
受黄老影响
先秦杂家在理论方法、 思想内容和先秦黄老道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就先秦杂家代表作来看,每本著作中都吸收有黄老道家的思想,尤以 《管子》《鹖冠子》《吕氏春秋》三本著作为多。 《管子》部分论文集中论述了从黄老道家所吸取来的 “精气” 说和 “刑名法术” 之学。《鹖冠子》书中有黄老阐述气与法、万物生成的宇宙论,施政要因循、效法天道,君主保形养神、君逸臣劳、兼重刑德等治术思想。《吕氏春秋》中则有黄老“精气”与阴阳结合的宇宙生成论,护养“精气”、“顺生”、“适欲”的养生论,“是法天地”无为而治、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治论等思想。 [5]
地域性特点
从地域上划分,《尸子》《吕氏春秋》《尉缭子》与秦国有关,以《吕氏春秋》为例, 自吕不韦将百家之学引入秦国后,秦国“禁游宦之民” 的文化政策才彻底改变。秦在战国末期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吕不韦文化政策的推进,很快形成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杂家特色文化圈,兴盛一时。《尹文子》《管子》与齐国有关 ,以《管子》为例,它是稷下学者集体创作,尝试将荆楚文化、 三晋文化、 邹鲁文化与齐国的传统文化汇集在一起,各种条件集合,使齐国成为大的文化中心,并孕育出先秦杂家的一大流派。《鹖冠子》则与赵国和楚国有关,其作者曾长期生活在“三晋” 地区的三个主要国家之一的赵国,晚年移居楚之深山著书立说。因此 《鹖冠子》一书在杂揉的诸家思想中,既透着三晋法家文化的气息,又表现出强烈的道家文化神韵。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