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愚(2025-08-06—2025-08-06),原名杨松茂,笔名守愚、村老等,台湾彰化市人。早年就读于彰化第一公学校,后师从郭克明,虽仅有小学学历但汉学功底深厚,曾任彰化工业职业学校中文老师。
1920年起在私塾教授汉文,参与彰化旧诗社“应社”及新剧社活动,与赖和、陈虚谷等诗人交游。1920年代后期协助赖和编辑《台湾新民报》学艺栏,期间创作大量短篇小说与新诗,成为台湾新文学高产作家之一。1930年代加入台湾文艺联盟,为《台湾文化》撰稿,曾因私自教授汉文遭日据当局驱逐。台湾光复后通过中学教师检定,长期执教于彰化工职。其文学作品多聚焦日据时期社会矛盾,揭露地主阶级与殖民者勾结剥削农民的现象。
- 中文名
- 杨守愚
- 国 籍
- 中国
- 出生日期
- 1905 年 3 月 9 日
- 逝世日期
- 1959 年 4 月 8 日
人物经历
播报编辑
杨守愚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为清朝秀才,故从小于家学的耳濡目染之下,并受名师郭克明先生的指导。所以,虽然仅有“国小”文凭,但其汉学根基甚为深厚,故在台湾新文学开展期间,他不仅能以白话文创作,也能吟咏股诗词。1920年自彰化第一公学校毕业后,在书塾中教授汉文,由于喜好吟咏,曾参加彰化旧诗社“应社”及“彰化新剧社”,与和赖和、陈虚谷都是彰化旧诗社“庆社”的诗友。由于赖和与杨守愚为同乡的挚友,在赖和担任《台湾新民报》学艺栏编辑时,因为医务繁忙而分身乏术,幸赖杨守愚帮忙代笔修改定稿。于此段期间,杨守愚也同时发表了不少短篇小说和几十首新诗,而成了台湾新文学“摇篮期”及“成熟期”以来中文写作最多产的一位作家。
作品影响
播报编辑
纵观杨守愚的创作可以发现,由于他深受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的影响,他的作品的取材及主题呈现上,都与赖和有许多雷同之处,如对日人殖民政策的反抗、对农民阶级生活的描绘。不过多位论者指出,杨守愚的思考的广度上显然走的比赖和更远。他书写的主题集中呈现日据时期地主阶级与日本殖民者间的利益勾结,而对农民阶级尽行剥削、压迫的惨况,由此出反省一个社会结构性的问题。
黄武忠分析杨守愚小说中的特点,认为其对地下阶级人民生活境状的描写可分为三类:(一)地主与佃农间的纠隔;(二)失业者的悲苦;(三)小民的穷困三大类。而除了这样的面向之外,施淑于“在前哨─读杨守愚的小说”一文中指出:提供知识分子左倾现象的出现,和人道主义的关怀,是杨守愚小说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总体而言,杨守愚的丰富创作不仅丰富台湾新文学时期启蒙阶段,更因其对阶级问题深刻的探讨,虽反抗性不及赖和强烈,却提供了我们极大的思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