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寸跷是形成于清初的宫廷舞遗存,表演者脚踩6-8寸木质"三寸金莲"道具进行演绎 [1-2]。表演分"踩街"行进式与"打场"定点式两种形态,兼具祭祀与娱乐功能,服饰多采用戏曲装扮并配以团扇、折扇等道具 [1]。经要德生、黄长青、李福海三代传承发展,该舞蹈在20世纪80-90年代先后荣获河北省首届舞蹈会演一等奖(1985)、河北省县级文化馆舞蹈比赛二等奖(1989)、全国"群星奖"优秀奖(1996)等荣誉。作为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现存二十余段曲目仍活跃于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中 [2]。
- 起源时间
- 清初(17世纪中叶) [1-2]
- 起源地点
- 满城县东于河村 [2]
- 表演形式
- 踩街行进/打场定点 [1]
- 主要传承人
- 要德生、黄长青、李福海
- 非遗认定
- 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获奖记录
- 全国"群星奖"优秀奖(1996)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源自清廷舞蹈的满城寸跷,约在17世纪中叶传入满城县东于河村 [1-2]。晚清时期融合戏曲元素形成独特表演体系,抗日战争期间经顺平艺人改良发展出地平跷分支,保留核心颠颤动律 [2]。现存表演形式定型于20世纪初,1985年获得河北省首届舞蹈会演一等奖后确立专业地位。
表演体系
播报编辑
踩街形式
以队列行进为特征,含单排、双排及多排三种队列形态。完整表演包含"引子—正戏—尾声"三段式结构,行进间保持固定步伐间距,队形变换多达十余种。
打场表演
定点表演以环形场域为中心,采用"舞乐交织"模式:器乐伴奏时演员展示扇舞技巧,乐停后改以民歌演唱 [1]。典型曲目《五谷丰登》采用"四句头"唱腔结构,每段唱词后衔接特定舞步组合。
艺术特征
播报编辑
表演者身着戏曲服饰,足踏特制木质矮跷模拟缠足步态 [1-2]。木跷高度6-8寸,上端雕刻莲瓣纹饰,底部设防滑凹槽 [1]。伴奏乐器以唢呐、鼓、镲为主,曲牌包含《柳青娘》《将军令》等二十余种传统乐调。
传承发展
播报编辑
第一代传人要德生(1888-1953)确立基础表演范式,第二代黄长青(1915-1997)完善唱腔体系,第三代李福海(1946- )创新编排现代队形。1996-1997年央视两次专题报道推动其全国传播,代表性展演包括1996年白洋淀荷花节、1997年保定体育馆公演。
文化价值
播报编辑
作为活态化宫廷舞遗存,其"跷上歌舞"形式保留清代燕赵地区民俗审美特征 [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抢救性保护工作中,整理出《寸跷歌谣集》手抄本及传统舞谱十七套。现存最古老木跷道具制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现藏于满城区非遗展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