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箐遗址,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路居镇上坝行政村龙潭村。1984年4月,江川区文物管理所开展的文物普查工作中被发现;1989年10月至11月,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开展过三次正式考古发掘工作,分布面积31077平方米,发掘面积共400多平方米。 [3-4]
甘棠箐遗址发掘平均深度约6米,共分为20个地层单元,其中10~19层为文化层位,厚度约为3米左右。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鹿、麂、象、牛、猴、鼠、龟、蛙等十多种动物遗骸化石以及多种植物果实;出土大量石制品、骨制品、木制品以及动物化石、植物种子、果核等;发现了100万年前的木制品和用火遗迹,木制品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木器研究的空白。该遗址是古人类生产、生活的原地埋藏遗址,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对研究中国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生存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和特别考古研究价值。 [3] [8]
- 中文名
- 甘棠箐遗址
- 地理位置
-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路居镇上坝行政村龙潭村
- 所处时代
- 旧石器时代
- 占地面积
- 31077 m2
- 保护级别
-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批准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编 号
- 8-0131-1-131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1984年4月,甘棠箐遗址在江川区文物管理所开展的文物普查工作中被发现。
1989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和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云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该遗址进行主动性发掘,初步判断其地质时代应为早更新世。 [2]
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玉溪市江川区文物管理所和澄江市文物管理所组成了联合考古发掘队,第三次开展正式考古发掘工作。 [3]
遗址特点
播报编辑
甘棠箐遗址位于路居镇上坝村委会龙潭村西南约1.5千米处的半山腰,山势由西向东呈缓坡状分布,保存较完整,遗址分布面积31077平方米,发掘面积共400多平方米。遗址发掘平均深度约6米,共分为20个地层单元,其中10~19层为文化层位,厚度约为3米左右。 [3-4]
甘棠箐遗址文化层为黄色粉砂层和灰黑色砂砾层,属古湖滨相沉积,从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动物的种类多为古人类狩猎的对象,不少骨化石表面还遗留有人工划痕,说明此处曾是古人类肢解分食动物的场所。从工具类型形态特征看,也支持这一推测:工具刃口多较锐利(如直刃刮削器、斜弧形凸刃),适于切割肉类,部分工具刃钝(如深弧形凸刃)而适于刮掉动物皮内侧的脂肪,锥钻头类工具(如石锥)则适于刺穿动物毛皮。部分石制品有一定程度的风化,有的石制品在一些棱脊(角)上还有自然碰撞留下的片疤,但多数石制品的加工打制痕迹仍然保存较好,没有长距离搬运过的痕迹。遗址文化层中还发现了大量炭屑、烧灰和红烧土,总的看来,生活在甘棠等遗址的古人类曾经在此打制石器,并利用它们加工所获的猎物。通过对哺乳动物群成员、地层沉积、地理环境、地貌特征的初步综合判断,江川甘棠箐遗址的年代极有可能是早更新世。 [6]
文物遗存
播报编辑
甘棠箐遗址发现了一处用火遗迹;出土石制品25153件,其中石核658件,石片564件、初级砸击断块102件,石器192件,废品(含断块、断片和碎屑等)23637件。石器的类型有刮削器(分单直刃、单凸刃、单凹刃、端刃、双刃)、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石核5类,其中刮削器占绝对主体,骨制品28件;木制品30余件保存较好。 [7] [13]
文物价值
播报编辑
甘棠箐遗址是云南省发现的第一个中更新世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它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为东亚地区古人类本地起源的学说提供了新的佐证,再次证明了滇中高原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区域,同时也为中国旧石器早期文化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遗址中发现的有机质遗物在中国和世界其它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都非常罕见,遗址发现的木制品,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木器研究的空白,是中国乃至世界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新突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该遗址地层堆积为湖滨沼泽相沉积,地层堆积连续稳定,文化遗物丰富,是古人类生产、生活的原地埋藏遗址,构成了中更新世早期人类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活画卷。 [3]
保护措施
播报编辑
甘棠箐遗址保护范围以县级文物保护碑为中心,文物保护边界沿市级文物保护第一棵界桩顺当地村民做农活的地埂小路至第二棵界桩,再到山腰田间公路边沿的第三棵界桩,顺田间公路至第四棵界桩,最后与第一棵界桩相连。 [4]
2025-08-06,甘棠箐遗址被玉溪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9]
2025-08-06,甘棠箐遗址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5]
考古研究
播报编辑
由中外多家科研单位专业人员组成的云南甘棠箐遗址发掘研究团队,最新通过综合性、多学科、跨平台的合作研究,取得一项世界级重大考古成果——发现该遗址出土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为30万年前的木器,也是目前东亚地区最早的木器。
这项旧石器时代木器考古的重要发现和多学科研究成果论文,2025-08-06以《中国西南甘棠箐遗址30万年前的木器》为题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线发表。 [10]通过痕迹分析、残留物分析和实验模拟等发现,其中19件标本保留明显的因削枝修型和削尖加工使用而留下的削刮痕,17件尖端表面存在因使用而产生的磨光条痕和断裂破损迹象。这些痕迹出现在特定部位并具有方向性,是确凿的人类加工与使用的证据。由于多数木器的尖端保留土壤残留物,从其上提取到一些植物的淀粉粒,证明这些木器的主要功能是挖掘可食性的地下植物根茎。 [11]
甘棠箐遗址出土的数十件木器是一项世界级的重大考古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木制品研究的空白,也对探讨木器的起源、加工技术、功能、演化发展过程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于认识东亚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文化与技术特点和认知、适应生存能力与方式,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1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通过对甘棠箐遗址发掘出土的遗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35 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约为距今 30 万年的木器——这是迄今为止在东亚发现的最古老木器。 [14]
旅游信息
播报编辑
地理位置
龙潭村
交通信息
乘坐市内公共交通江川-路居专线至上坝村站下车, 后往龙潭村西南步行约1.5千米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