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检讨是明清时期设置的史官官职,官阶为从七品。该职位主要职责包括编修国史、记录皇帝日常言行(即起居注),因其参与国家修史工作而被称为"太史"。在明代,翰林院检讨虽品级不高,但常与编修、侍讲共同参与内阁机务,承担诏书起草等核心工作 [1]。至清代,该职仍沿袭设置,选拔方式从科举正途扩展到新式学部考试,获授者需通过进士考试或留学生廷试等渠道 [2]。
- 官署名
- 翰林院
- 官 品
- 从七品
- 职 责
- 掌修国史
- 所属机构
- 明代属詹事府,清代直属翰林院 [1-2]
- 沿 革
- 唐宋馆阁制度演变而来
- 选 拔
- 科举进士/学部留学生考试 [2]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明代翰林院检讨始设于洪武年间,属詹事府左春坊管辖,嘉靖年间任瀚曾以"左春坊司直兼翰林院检讨"身份任职,佐证其官职复合性特征 [1]。清代沿置该职,据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进士钟至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学部留学生李方的授职记载,可见该官职设置延续至清末 [2]。
职官职责
播报编辑
- 编修实录:参与编纂皇帝实录及国家史书,负责史料采集与编校 [1]
- 起居注编录:逐日记载皇帝言行形成档案,所录内容皇帝不得查阅 [1]
- 科举事务:明代翰林院检讨需参与礼部会试评卷,如任瀚曾因公正执考遭权贵排挤 [1]
机构隶属
播报编辑
明代翰林院检讨具有双重隶属特性:
- 官阶品级归翰林院管辖
- 实务操作归属詹事府左春坊,该机构主掌皇后、太子事务,下设司直郎负责监察纠举 [1]清代改制后,该职完全划归翰林院体系,与修撰、编修共同构成史官序列 [2]。
选拔方式
播报编辑
分为两种主要途径:
- 1.科举正途:需通过殿试获得进士出身,如钟至误以丙辰科进士资格获钦点授职 [2]
- 2.新式教育:清末增设学部留学生考试,李方通过法政科考试获最优等第六名,经廷试后授职 [2]
任职者多具备深厚文史素养,明代任瀚任职期间曾参与编修国史、编写皇帝起居注,清代钟至误获钦赐翰林院检讨,反映该职对学术能力的要求。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随着科举制度废止,该职选拔逐步融入新式教育体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