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阁及绿绕亭由老屋阁、绿绕亭两座建筑组成,老屋阁为砖木结构的2层楼房,一层低,二层高。坐东北朝西南,5间3进,口字形四合院。侧立面山墙为三个人字形,区别于徽州建筑中的马头墙,与院墙采用不对称方式,与水平高墙相结合,形成参差错落的外观。绿绕亭位于老屋阁东南,单开间,深四椽,分心三柱,平面近方形。柱有收分、侧脚,柱头铺作用插栱。梁架用料虽不大,但卷杀还保存着宋法式做法,形制颇为罕见。老屋阁及绿绕亭是典型的明代徽式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4] [6]
- 中文名
- 老屋阁及绿绕亭
- 地理位置
-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乡
- 所处时代
- 明
- 保护级别
-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编 号
- 4-0142-3-064
- 批准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据《歙县丰溪吴氏文微、绿绕亭》记载,老屋阁始建于南宋时期。
元天顺元年(1328年),吴斯能、吴斯和堂兄弟二人始建绿绕亭。
明景泰七年(1456年),绿绕亭重建。
清代,绿绕亭又重修三次。 [2]
1999年8月至2001年8月,美国友人安思远先生主动资助,将残缺的中进、后进,依原制进行了整体恢复。 [5]
建筑格局
播报编辑
老屋阁,建于明代中期,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占地面积343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五间二进,前进楼下明间为门厅,后进楼下明间为客厅,大门位于中轴线上。住宅正面是水平形高墙,大门上建有水磨砖砌成的门罩,未事雕琢,与铁皮包镶的大门十分协调,显得厚实庄重。在老屋阁东南墙脚下池塘畔,伫立着绿绕亭。属典雅罕见的明代过街亭,亭平面近正方形,通面阔4米,进深4.36米,高5.9米。 [2]
主要建筑
播报编辑
老屋阁
老屋阁又称老屋角或吴息之宅,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建筑用石,采用当地红砂砾岩。住宅大门位于中轴线上,沿中轴线东、西基本对称。前、中、后三个天井,其前东、西边廊靠墙壁各置一小井。其楼上、楼下,明间皆为厅次、梢间为房。中进另辟有过道与前、后进相通。前天井西廊另辟一边门通西院,西院面积326平方米,遗迹已不可考。 [2] [7]
老屋阁在梁架做法、装修、砖作及石作上都体现出明代早期徽派建筑的历史特征。立柱从中段开始向上、下两端收缩,形如纺织的“梭子”故名“梭柱”。除靠山墙一列柱外,立柱不采用“通天柱”,而是楼上、楼下柱网不对齐,楼层柱子支在梁层枋及搁栅上。梁作“月梁”式,俗称“冬瓜梁”。梁柱端用“丁头拱”,拱眼内雕花一朵。在梁架结构上,明间通用抬梁式。前进楼层为四檩袱上置栌斗,出拱承平梁,此种构造在徽派建筑中并不多见。中、后进楼层为典型的五架梁构造,其前进楼层双步梁上用装饰化的驼峰出拱承托单步梁头。驼峰、叉手、蓬瓣形平盘斗及檩下花机,皆作精细雕刻。
老屋阁桶扇为柳条窗,其楼层沿天井四周,福扇为方格六抹头式,是早年维修中改制的。在中进楼层的装修中保留有一实拼六抹头屏门,中间用T形线脚,形制朴拙,应是早期的遗构。楼梯井口栏杆采用宋代“重台勾栏”式分上、中、下三框格,且所有框格的棱角作45度斜面,望柱头雕刻束莲。此种楼梯栏杆做法在其他明代建筑中已不复见。 [2]
绿绕亭
绿绕亭呈方形,通面阔4米,进深4.36米,高5.9米。亭结构与雕饰风格类似老屋阁,飞檐下的斗拱、鹰嘴形的瓜柱、柱端的替木、丁头拱等,更具明代房屋结构特点。惟月梁上绘有包袱锦彩绘图案,典雅工丽,有元代彩绘遗韵。方亭的脊檀上写着“明景泰七年重建”七字,梁枋上镌有“景泰七年岁次丙子十一月十八日甲申吉辰重建绿绕亭以便休憩”书款,清晰可见。亭的四周,远近皆绿,故名“绿绕亭”。据传明代著名书法家祝枝山曾为吴氏作过溪南八景诗,其中有《东畴绿绕》,即指此一带景致。亭靠北临池(为渔翁塘),南北侧置飞来椅,供人游憩。绿绕亭既非村口观景亭台,亦非广见乡间的路亭,而是具有更多意趣的园林小品。 [2]
历史文化
播报编辑
- 艺文
明代书画家祝枝山曾作《东畴绿绕》一诗,赞咏绿绕亭的绮丽风光:
庞公宅畔甫田多,畎亩春深水气和。
两细风摇翠练,一犁甘雨展青罗。
鱼鳞强伏轻围径,燕尾逶迤不作波。
最喜经锄多肯获,丰年定愧伐檀歌! [4]
文物价值
播报编辑
老屋阁及绿绕亭是典型的明代徽式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4]
文物保护
播报编辑
1956年,老屋阁及绿绕亭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
保护范围
东至绿绕亭巷东界线外2米,西至老屋阁西院围墙,南至绿绕亭南5米,北至老屋阁后围墙外4米。 [3]
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外,东至野径园西侧外墙,西至小巷,北至中街南侧,南至丰南大道北侧。 [3]
旅游信息
播报编辑
- 位置信息
老屋阁
- 交通信息
老屋阁及绿绕亭距徽州区人民政府大约7.5千米,自驾大约需要18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