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泽山有依山势上下排列两座寺院,“智藏寺”位于下部,称下寺;上面的一座名“日照庵”,称上寺 [4]。大泽山智藏寺墓塔林,被誉为中国八大塔之一,智藏寺僧葬于寺东之老塔涧内,日照庵尼僧葬于狮子峰上。 [3]大泽山石刻(含碑志)主要分布在主山路两侧和智藏寺、日照庵等景点周围,共有300多处。大泽山石刻及智藏寺墓塔林历史悠久,留存的石刻、碑志、塔林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2]
- 中文名
- 大泽山石刻及智藏寺墓塔林
- 地理位置
-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大泽山镇
- 所处时代
- 宋朝至民国
- 保护级别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编 号
- 7-1545-4-048
- 批准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智藏寺
据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大泽山记》记载:“山之中方为寺,寺有廊、有门、有夹室。越门三重,为大雄宝殿,中奉如来及阿罗汉像,殿材巨丽雄壮。”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重建大泽山智藏寺碑》中提到寺有天王殿、斋厨、钟楼、碑亭、山门等建筑物。方志、碑碣记载智藏寺命运多舛,曾历经不少于5次重修或重建,最后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被日寇焚毁。 [4]
解放初期,智藏寺曾作为大泽山林场用房。 [4]
2007年,平度市政府拨款对智藏寺进行了修缮。 [4]
日照庵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5月,日照庵被日寇焚毁。 [4]
1996年,平度市政府投资在原址重建。 [4]
大泽山石刻
大泽山石刻(含碑志)时间上起北宋下至晚清,尤以明清为多。 [2]
明崇祯元年(1628年),立《明重建大泽山智藏寺碑》。 [7]
遗址特点
播报编辑
大泽山有依山势上下排列两座寺院。“智藏寺”位于下部,称下寺;上面的一座名“日照庵”,称上寺,又称“碧霞元君行宫”; [4]墓塔林,被誉为中国八大塔之一,位于皇城老塔涧内和狮子峰上。安释教葬俗,凡僧人死去谓之圆寂,皆火化后用陶罐盛骨植埋葬,亦立坟头竖碑。而寺僧中方丈、主持等有道高僧,葬后在其坟上造塔。皇城内智藏寺僧葬于寺东之老塔涧内,日照庵尼僧葬于狮子峰上。此两处相近而又分开,涧峰群塔高耸、密集,被称为“墓塔林”; [3]大泽山石刻(含碑志)主要分布在主山路两侧和智藏寺、日照庵等景点周围,共有300多处。 [2]以智藏寺周围为最多,计存摩崖石刻114处,另有主峰“瑞云峰”存摩崖石刻20处,西侧主峰,名“飞来峰”,存摩崖石刻17处,普贤门,位于大泽山西山口,俗称大泽山西门,古为入山路,存摩崖石刻13处。碑刻,主要分布在日照庵周围,存功德碑120余通,以清代、民国时期为主,绵延里许,有“齐鲁第一功德碑林”之称,另有“飞来峰”存碑刻2通,普贤门存碑刻4通。 [4]
文物遗存
播报编辑
墓塔林
智藏寺墓塔林保存完好者7座,均由花岗岩雕砌而成。塔身多呈八角形,层数一至五级不等,高度多在10米以下,塔身曾镶嵌题记塔名,已损毁。其东北侧之高塔,五层八角,第一层塔檐雕出斗拱、椽子、瓦陇,塔基饰以覆莲,顶部装宝瓶式塔刹,造型独特。 [4]
大泽山石刻书法胡同
大泽山智藏寺后有高约6米的两巨石,东西夹峙,形成一条长约10米,宽约1.5米的天然石廊,因两壁遍镌僧人偈语而得名:书法走廊。两壁偈语均为楷体,系同一人所书,凝重古朴,浑厚大方,字径25厘米。书法走廊外侧石壁上,原亦有大片刻字,尚存部分残篇余字。 [6]
走廊东偈语(东)刻面高310厘米,长510厘米,共计205字。内容:师前住泰安州南龙居寺泰山灵岩寺住持晋溪惠才偈;鸾抱峰前宜住锡,龙居深处好安禅;海洒天覆心常在,随富随贫自有缘;越州崇报寺禅师行中仁禅师曰;当时仗锡来河朔,此日瞻风到水西;坚亚摩醯三只眼,百千诸佛也难齐;一庵纯禅师所证奥理 中竺和尚具述本末;天目东及延禅师重注曰;天都锺秀行纯纯,分座三韩度水云;勘破南方善知识,天香桂子落纷纷;百十余城已遍参,复随德峤谒龙潭;两家只好俱抛却,且守从前这一庵;温州灵岩山天之性禅师曰;纯清绝点更何论,南北东西道自尊;挂起眉间三尺剑,寒光凛凛烛乾坤。
走廊东偈语(西)刻面高310厘米,长590厘米,共计248字。内容:古杭灵隐寺用贞良禅师曰;早从京国入朝鲜,为道身心铁石坚;话到纯清绝点处,豁开正眼照人天;婺州圣寿山古松茂禅师曰;义虎声华重两川,出门参得老南禅;不消一唾除邪见,那假三祗得正传;剔起便行真洒洒,从教到处极玄玄;京都好在重归去,笑看黄河浪拍天;泰山灵岩寺秋江洁禅师曰;独镇东洋大泽峰,于中隐个住山翁;能知假有原非有,善解真空本未空;寂寂性天无障翳,明明心底尽融通;自从少室传芳后,又得一庵继祖风;长安一山胜禅师曰;见解孤高道德淳了无些子境相亲;蒲团坐断千差外似得吾兄有几人;古杭迳山寺月堂颜禅师曰;燕山出窟真师子咬杀诸方活大虫;号令人天无向背尘尘利利证园通。 [6]
万古甘泉石刻
《宿大泽山早起》诗
《宿大泽山早起》诗,字体楷书,端庄规整。其诗首句“半月重来幸有缘”,半月时间二次游山,表达了大泽山对诗人强烈的吸引力。此诗却为研究考证智藏寺的始建年代及大泽山在当时的影响提供重要的文字依据。内容:半月重来幸有缘,烦襟涤荡逐溪泉。乍离尘世登真境,暂宿禅居寄洞天。红日映岩如发火,白云出岫若堆烟。凌晨侧听高僧论,心绪悠悠断俗牵。宿大泽山早起政和二年六月三日 朱巽题 [8]
秦元似游山诗
秦元似游山诗刻石位于智藏寺东甘露泉旁石壁,为五言律诗,诗刻高160厘米,宽128厘米,7行,计楷书66字。在大泽山众多的石刻中,宋代秦元似的游山诗是留存有纪年可考的最早诗刻之一。内容:古木巢辽鹤,阴崖溜石泉;登临多意绪,深邃好风烟;啸傲欣远俗,徘徊觉近天;荧煌逼霄汉,疑是继张骞。(壬辰仲夏四日,永兴秦元似谒言公禅伯因游大泽山智藏寺留题。秦元似:北宋长安人。于宋政和二年(1112年)五月游大泽山,留游山诗多首。) [8]
明重建大泽山智藏寺碑
明重建大泽山智藏寺碑立于智藏寺大雄宝殿前,高270厘米,宽82厘米,厚14厘米,系汉白玉经磨制书刻而成,明崇祯元年(1628年)立。碑额饰以盘龙浮雕,前后两面分题篆书“重建大泽山智藏寺记”与“碑阴题名”。工科都给事中孙善继撰文,太常寺少卿张孔教篆额,监察御史张新诏书丹。碑文约千字,楷书,书写端庄严谨。碑文不仅介绍了智藏寺重建工程的首事者与承办人孙善继自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至明崇祯元年(1628年),历时13年始完成该寺之重建的具体过程,而且还述及了此前由一庵禅师和僧人正弼分别于洪武初年及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对该寺的两次重建的大体情况。此碑明确记载了寺之始建年代,还详细记载了智藏寺的修建情况。 [7]
文物价值
播报编辑
大泽山石刻及智藏寺墓塔林历史悠久,留存的石刻、碑志、塔林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2]
保护措施
播报编辑
2017年9月,大泽山石刻及智藏寺墓塔林安防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5]
旅游信息
播报编辑
地理位置
大泽山石刻及智藏寺墓塔林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大泽山镇。 [2]
大泽山风景区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大泽山石刻及智藏寺墓塔林,路程约33.8千米,用时约48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