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修撰是中国古代官名,始设于唐代,属从六品官职,主要职责为编修国史、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解经史及草拟典礼文稿。明清时期,该职通常授予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隶属翰林院,职能定位为史官与皇帝秘书 [1] [3-4]。
唐代史馆首置修撰掌修国史,宋代实录院沿袭此制。辽、元、明、清翰林院均设修撰,明代起形成新科状元直接授职的定制。清代殿试分三甲,仅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其余进士需通过馆选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考核合格者授检讨或外放地方 [1] [4]。代表人物包括明代王艮、清代钱棨等,二者均以状元身份出任此职 [1] [2]。
- 中文名
- 翰林院修撰
- 外文名
- hannin compiling
- 机构职能
- 掌修实录
- 相关人物
- 王艮
历史资料
播报编辑
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的官臣,宋实录院有修撰官掌修实录,辽国史院与元、明、清翰林院皆有修撰官,明、清通常授予第一甲第一名进士。一般于殿试揭晓后,第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清文献通考·职官七》。
这头三名合称为“一甲进士”,可以得到皇帝赐的“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可赐“进士出身”,“三甲进士”可赐“同进士出身”的头衔。但只有这“一甲进士”在金殿唱名后,立即按规定封授官职。“状元”的职名叫做“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官职,相当于地区任职级别;而“榜眼”“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职,相当于县长之职,是个地地道道的“芝麻官”。其余进士经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授予“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官职,相当于副处职级别。“修撰”一职,是个掌修实录、会要的官称。 [1]
代表人物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