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路过河间时,有人向汉武帝进言,声称此地有一奇女子。随后,官员将一名赵姓女子至汉武帝面前。 [23]但此名赵姓女子的双手却紧握成拳状。汉武帝唤她过来,伸出双手将赵姓女子手轻轻一掰,这女子的手便被轻松分开。她由此而得到汉武帝的宠幸,被称为拳夫人, [1]因居于钩弋宫,又称钩弋夫人。几年后,钩弋夫人怀孕长达十四个月,方才生下一男孩,取名刘弗陵。汉武帝老来得子,欣喜若狂,又听闻上古的尧帝之母也是怀孕十四月,所以将钩弋夫人生产时候所住的宫殿之门命名为尧母门。 [3]
征和五年(前88年),钩弋夫人被武帝以“立子杀母”的名义无辜赐死 [10-11]。汉昭帝即位,将其追封为太后。 [27]
钩弋夫人的一生反映了西汉宫廷的复杂权力斗争,她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在民间故事中人们为了表达对钩弋夫人枉死的怜悯和感伤,常将其仙化 [74],因此钩弋夫人顺理成章的成为魏晋南北朝小说家的重要创作题材 [75]。
- 别 名
- 钩弋夫人、赵婕妤、拳夫人
- 所处时代
- 西汉
- 民族族群
- 汉人
- 出生地
- 河间
- 逝世日期
- 约公元前88年
- 本 名
- 赵氏
- 身 份
- 婕妤、皇太后(汉昭帝追封)
- 葬 处
- 云陵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奇女钩弋
汉武帝刘彻在巡幸途中,路过河间。有人向汉武帝进言,声称当地出了一位奇女子,汉武帝一直都很迷信,一听此言,立刻心生好奇,便下诏派人寻找。 [23]
果然如望气者所言,一会儿的工夫,随行官员就找到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汉武帝唤此女过来,见其双手紧握拳状,汉武帝伸出双手将这女子手轻轻一掰,少女的手便被分开。随后,汉武帝命人将此女扶入随行的轺车,将其带回皇宫,由此而得到汉武帝的宠爱,号称拳夫人 [1],此女便是赵氏。
尧母传说
赵氏入宫后,晋封为婕妤,居住在钩弋宫中,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太始三年(前94年),赵氏为63岁高龄的汉武帝生下一子,取名为刘弗陵,号“钩弋子”。但赵氏竟然足足怀了刘弗陵十四个月,才把他生下来。汉武帝风烛残年还能喜得幼子,他十分兴奋,说道:“传闻中,上古的尧帝之母也是怀胎十四月才生了尧帝,如今钩弋也是这样啊!”于是,汉武帝下令将赵氏生产时候所住的宫殿之门命名为尧母门。 [24]
巫蛊遗音
刘胥为人奢侈,喜好游乐,而且行为没有法度,所以最终没能成为皇位继承人。 [7]
刘髆是汉武帝与宠妃李夫人所生,是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外甥。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是儿女亲家,征和三年(前90年),二人一起策划谋立刘髆为太子,事发后李广利投降匈奴,刘屈氂被腰斩。后元元年(前88年)正月,即汉武帝去世的前一年,刘髆去世。 [28]
刘弗陵是汉武帝最为年幼的儿子,征和三年至征和四年(前90年―前89年)之间,汉武帝认为年仅五六岁的刘弗陵身体好而且智商高,很像他少年之时,所以就特别的宠爱刘弗陵。汉武帝有心立他为太子,但因其年幼母少,恐怕女主垂帘祸害国家,犹豫不决。 [8]
被杀去世
关于赵氏的死亡时间,史料没有确切的记载,大约是在后元元年至后元二年(前88年―前87年)之间。而且死因的记载《汉书》和褚少孙在《史记》补记中记载的稍有不同。班固在《汉书》中记载,赵氏在甘泉宫伴驾时,被发现犯下了罪过,受到汉武帝的责罚。赵氏遂死,死后葬于云阳宫。 [25]
褚少孙在《史记》里补记道:汉武帝住在甘泉宫时,命内廷画工描绘一张周公抱着周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的图画,并赐给奉车都尉霍光 [9],于是左右群臣都知道汉武帝想立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数日之后,汉武帝斥责赵氏,赵氏摘下发簪耳环,向汉武帝叩头请罪。汉武帝命人将赵氏拉走,送到宫廷的监狱中,赵氏回头看着汉武帝,汉武帝说:“快走,活不成了!”赵氏死于云阳宫。 [10]
清代学者查慎行指出,《史记》详载汉武帝谴责钩弋夫人之事,认为武帝虽为防范外戚干政而手段过苛;《汉书》则删改此节,仅记其因过受责忧郁而终,此失实记载恐使钩弋夫人含冤九泉 [92]。
有论文认为,司马迁认为钩弋夫人是被武帝赐死在云阳宫的,使者夜持棺葬之正是钩弋夫人非正常死亡,武帝希望掩人耳目的表现。因此班固认为“以忧死”似乎有着为尊者讳的用意。司马迁对于此事的评述,表达出他对赵婕妤悲剧命运的同情和慨叹 [66]。
赵氏死后,汉武帝在清闲无事时询问身边的人,人们对赵氏之死有什么看法。左右回答说:“人们说将要立她的儿子,为什么除去他的母亲?”汉武帝说:“对。这不是一般儿辈愚人所能懂得的。从古到今国家起内乱的原因,是因为人主年小而母亲年壮。女主人独断骄横,淫荡放肆,没有人能阻止她。你们没听说过吕后的故事吗?” [11]
关于武帝立子杀母一事,引发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对武帝产生强烈的厌恶感。对于武帝的大多数行为,吉川幸次郎都是可以同情的,但对这个故事,他始终无法容忍 [112]。
后元二年(前87年)春天,汉武帝在弥留之际立刘弗陵为太子。任命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佐刘弗陵。 [12]四天后,汉武帝去世,年仅八岁的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
追封太后
汉昭帝即位后,于后元二年秋七月追封母亲赵氏为皇太后 [59],征发役徒二万人修建云陵(位于甘泉宫南,后称女陵 [13])以安葬赵氏,并设置园邑三千户。始元元年夏,汉昭帝为钩弋夫人起园庙云陵 [59]。始元五年,汉昭帝追赠赵氏的父亲为顺成侯 [59],下诏在扶风设置园邑二百家,派长丞按规定奉守。顺成侯的姐姐赵君姁,赏钱二百万,并充实其奴婢与房宅。对其兄弟各按亲疏进行赏赐。赵氏家族中没有一人在朝为官,只对赵父进行追封。 [14]
后世纪念
孝昭太后(钩弋夫人)与昭灵后、孝文太后、卫思后等人均设有独立寝园。 [107]。汉元帝永光五年,丞相韦玄成奏请依古礼规范祭祀制度,主张非正妻的国君母亲不应配享宗庙祭祀,仅可于寝殿单独供奉且卒后停祭。据此建议废止孝文太后(薄太后)与孝昭太后(钩弋夫人)的陵园祭祀并停止修缮,获元帝准奏 [108]。其后数年,汉元帝久病不愈,最终全部恢复此前罢废的寝庙陵园祭祀,一如旧制 [109]。元帝崩后,匡衡以"未获福佑"为由,奏请永久废止孝文太后、孝昭太后等非嫡系祠庙,获准 [110]。至平帝元始年间,王莽进一步奏请将薄太后的南陵、钩弋夫人的云陵降格为县,并取消陵号,亦获批准 [111]。
历史评价
播报编辑
魏收:钩弋年稚子幼,汉武所以行权,魏世遂为常制。子贵母死,矫枉之义不亦过哉! [31]
胡寅:论武帝处钩弋,未尽善。处难处之事,非圣人莫能也,若周公之于管蔡,春秋之于哀羑是也。钩弋夫人不闻其罪,以预防淫乱而杀之,过矣。汉武为幼子远虑,独无善处之道乎?苟能据春秋大义,妾母不得称后,母后不得临朝,播告之修,著为汉法,藏之宗庙,责在大臣。钩戈虽欲窃位骄恣,乌乎而敢?武帝此举,断则有矣,未纲目录其文尽善也 [89]。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①汉武帝老且死,意欲立昭帝,而忧其子少母壮,或至于乱也,遂杀钩弋夫人。时暴风扬尘,百姓感伤,盖其违天理而拂人情耳 [78]。②汉武帝是为不道矣。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君子不为;无罪而杀人,无时可也。况以逆料未必然之事,而杀其所亲乎?彼诚以为治乱由人,自当别有所处;不然,付之定数,一女子何与焉?母子,天伦也。立其子必杀其母,是母乃子之贼,而子乃母之累也,其为戾不已甚乎?钩弋之事,借使行一时之权,而曰‘凡生子者皆谴死’,然则后宫谁敢举子者?匹夫之为其家虑,犹君之为其国虑也。使天下之人皆如武帝之用心杀人,其可胜计?而亲戚之间,岂复有恩义哉?故夫武帝之安其后者,乃所以绝其后,非惟不仁,抑亦不智矣。末流至于元魏之世,遂以此为定制,椒庭忧恐,皆祈祝不愿生冢嫡,有辄相劝为自安计,读之令人惨然。此固凶毒残酷之所为,殆禽兽之所不忍,而帝自以为明,史臣又从而赞誉之,何其怪也 [78]!”
薛瑄:太史公言汉武帝谴死钩弋夫人与凡有子之嫔御,为能杜绝后来之女乱。是则然矣,亦非仁者之心也。诚使家法严,伦理明,则后世之女乱非所忧也。如文王之修身齐家以及天下,欲使万物皆得其所,何至不仁如是乎? [90]
康熙:汉武帝欲立太子,乃先赐钩弋夫人死,特有惩于吕后之故,而耄年计拙,遂致因噎废食也 [67]!
乾隆:①杀钩弋夫人赵氏纲。武帝虽鉴吕雉之祸而为此然,非有人心者所忍。闻彼吕雉之祸亦髙祖有以致之耳,不思善处预防,欲以隂毒为弭患之计,谬矣! [32]②以汉武惩吕后而杀钩弋,已属过举。元魏乃竟以为故事立此灭伦之法,不特因噎废食,实非人世所宜有之事 [68]!③然其大过在钩弋,理无因子杀其母。祸防吕雉特忍残,投鼠忌器喻宁假 [42]。
《乾隆肃宁县志》:兹志赵氏为肃中列女,宜矣。抑考汉武故事、列仙传诸书,初,帝发拳夫人手,得一玉钩,及谴死,既殡,香闻十里。上异之,命发其棺,无尸,衣履存焉。然则尧母殆再来人。肃无仙释,以夫人当之,不亦可乎 [91]。
《巢林笔谈续编》:至欲立昭而先杀钩弋夫人,至忍与至愚,具无可解免矣。人苟不肖,强藩重臣皆足以乱天下,燕王、上官之属能逆亿而先诛之乎?夫人无骄纵之罪,又不闻有父兄席其势,安见异日必不利于孺子,而以猜忍杀之哉?其时暴风扬尘,百姓感伤,帝犹不悔,而沾沾自诩引吕氏为鉴 [69]。
史籍记载
播报编辑
《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15]
《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18]
墓葬情况
播报编辑
汉云陵位于淳化县城北9公里处,铁王镇大圪塔村西,北依甘泉塬,东临冶峪水。是汉武帝嫔妃,汉昭帝生母赵婕妤(勾弋夫人)之陵,汉昭帝于公元前87年继位追封生母勾弋夫人为皇太后,发卒二万,耗时两年,重修了赵太后的陵墓,曰:“云陵”,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51]。
云陵位于陕西省淳化县铁王镇大圪垯村北。陵园平面近方形,周围有夯土园墙围绕,四面设置有门。云陵封土呈覆斗形,底部边长约150、顶部边长约50、高约31米。在封土南部发现墓道1条。陵园内有外藏坑26座,陵园外有建筑遗址2处。云陵邑位于陵园西北,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长708、宽349米 [77]。
云陵也有其他称呼。《三秦记》中记载钩弋夫人的陵叫思合墓 [52]。《三辅黄图》记载昭帝母赵婕妤云陵,在云阳甘泉宫南,今人呼为女陵 [53]。
相关文物
播报编辑
云陵瓦当
“长毋相忘”瓦当出于甘泉宫遗址内,可能为云陵建筑所用。《汉书》上称云陵有“邑三千户”,“长丞奉守如法”。云陵中有奉守官员,有住户三千来维护云陵,那么云陵里面的祀堂、神舍自然不会少。在这些房屋大殿的建筑上装饰有“长毋相忘”的语词瓦当,正是表明汉昭帝对其母钩弋夫人的怀念之情。我们所见到的汉镜上的“长毋相忘”文字,就是汉代人用钩弋夫人故事,来表达亲人之间的情谊彼此不能忘记 [55]。
赵婕妤印
乙酉十二月十九日,龚自珍得古文物汉凤纽白玉印一枚,上面刻有“婕妤妾赵”四个字。一说这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遗物。有人怀疑汉武帝的钩弋夫人也姓赵,这印也许是钩弋夫人的 [56]。关于此印,多敏曾写过一首《钩弋夫人小印歌》 [50]。
家乡纪念
播报编辑
钩弋庙
据说,钩弋夫人去世的那天正好是农历四月十八日,家乡父老为了纪念她,就在武垣县城修建了钩弋庙,今天,钩弋庙已随着岁月流逝而消逝,但人们纪念钩弋夫人的庙会活动流传了下来 [57]。
根据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编撰的《河间府志》记载: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1567年),兵部侍郎窦章志路过娘娘庙时,曾写作七言绝句一首:“远上土山望天涯,赵河畔上有人家。汉武停车选莲花,顺城枫树映朝霞。”诗中提到的顺城。即今阜城土山,而汉武帝停车选取美如莲花的拳夫人,就居住在赵河(即今洚河)沿岸 [58]。
钩弋夫人塑像
1916年,当地居民为钩弋夫人重塑人像,并于当年农历四月十八搭台唱戏,扁额书有“汉宫春”三字。对联是:“问地点,本旷野荒城,胡为乎,三月暮春特演梨园唐子弟;兴女范,仰令懿淑德,故借此,四方好义重新钩弋汉夫人”,可见肃宁人民对钩弋夫人的崇敬之情 [57]。
包粽子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之前,整个窝北镇及距窝北镇比较近的乡村都包粽子,这是当地人对钩弋夫人的一种朴素的纪念方式,而肃宁县其他村镇则没有此习俗。粽子以糯米红枣馅为主,高粱、黄米、千穗谷馅为辅,当地村民也不过端午节。包粽子以纪念钩弋夫人的习俗具体从何时开始也无从考证 [57]。
钩弋夫人遗像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巡狩至河间,有望气者(占卜师)说此地有奇异女子。武帝派人寻访,找到一位赵姓女子,她的双手握拳无法伸展。武帝亲自为她掰开,手便舒展了。于是,武帝在此修筑此城,作为禁卫之所。康熙时期,该县西南的城楼上还供奉着钩弋夫人的神像,即当年那位赵女的遗像 [106]。
主要影响
播报编辑
列仙传
钩弋夫人是志怪小说《列仙传》中唯一以后妃身份收录入此书的女仙 [64]。
百美图
钩弋夫人被收录在清朝王翙所著《百美新咏图传》中,位列百美人第七位 [65]。
趣闻轶事
播报编辑
初遇武帝
钩弋夫人初遇武帝有不同版本的说法。《汉书》记载钩弋夫人两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时伸。钩弋夫人并无拳头打不开与握玉钩之事 [1]。《列仙传》记载钩弋夫人被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钩,而手寻展,因此得幸 [34]。《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听说河间有奇女子,派遣使者求之。见钩弋夫人在空馆中,姿貌殊绝,两手皆拳。武帝令人打开钩弋夫人的拳头,数十人都打不开。武帝于是自己打开,钩弋夫人的拳头伸展了开来,由是得幸 [37]。
《万历河间府志》里面记载汉武帝东巡,海上访仙到武垣城,听闻当地有“瓦钟自鸣、布鼓自擂”的奇异传闻,便命望气者登城查探,由此寻得钩弋夫人带回宫中。 [39]。
掘棺无尸
当初,钩弋夫人犯了罪,被汉武帝赐死,出殡以后,尸体不发臭,香气飘到十多里外。于是把她安葬在云陵,汉武帝哀悼她。汉武帝又怀疑她不是普通的人,就掘墓开棺来看,结果棺里是空的,没有尸体,只留下一双鞋子。另一种说法,汉昭帝即位后,重新安葬钩弋夫人,发现棺是空的,没有尸体,仅留下一双丝织的鞋子。 [19]
青鸟
钩弋夫人去世后,汉武帝思念她,便在甘泉宫修建了一座通灵台。之后常有一只青鸟飞来,在台上栖息徘徊,直到汉宣帝时期才不再出现。 [60] [61]。
藏钩
由于钩弋夫人双手藏钩,后来有一种藏钩游戏,即源于此。在唐代诗人李白的《宫中行乐词》中,就有一句“更怜花月夜,宫女笑藏钩”。 [20]这说明这种藏钩游戏曾盛行于唐朝皇宫。游戏的方法是:人分为猜、藏两拨,参与藏的一拨人将钩藏于某人的一只手中,让另一拨人猜,猜中一藏者得一筹,连得三筹者胜。 [21]今象棋比赛有以棋子藏于手中,猜有无以决先后者,即由藏钩游戏发展演变而来。
玉燕钗
《汉武洞冥记》中记载了这么一个传说。传说神女曾经送了一个玉钗给汉武帝,汉武帝把玉钗送给了赵婕妤(钩弋夫人)。到汉昭帝元凤年间,宫中侍女还见过这支玉钗。有位叫黄諃的宫女想借来观赏,次日打开钗盒时,突然有只白燕从盒中飞出,直冲云霄。后来宫人们纷纷仿制这种玉钗,并命名为"玉燕钗",视为吉祥的象征。 [33]
绝色神女
《列仙传》 [34]、《墉城集仙录》 [36]记载钩弋夫人姿色甚伟。《汉武故事》 [37]记载其姿貌殊绝。《辛氏三秦记》 [35]记载钩弋夫人国色。
人物争议
播报编辑
结局争议
《史记》记载钩弋夫人以“主少母壮,怕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的理由被遣而死 [70]。《汉书》记载钩弋夫人有过见谴,以忧死 [71]。而志怪小说《汉武故事》却记载钩弋夫人在昭帝七岁时,与武帝一同去甘泉宫,嘱咐刘彻后言终而卒。去世后尸香十余里。武帝认为她不是一般人,打开她的坟墓,发现棺是空的,没有尸体,仅留下钩弋夫人的衣服,还有一双丝织的鞋子 [72]。
有论文认为,钩弋夫人虽然年轻貌美且贵为皇子之母,但不幸的是武帝决心立她的儿子为皇帝,以“主少母壮、女主颛恣”为由将其毫不留情地处死,做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但在民间故事中人们却将其仙化,这样做不仅表达了人们对钩弋夫人枉死的怜悯和感伤,而且这种结局增强了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74]。
也有论文认为,钩弋夫人最后的结局也可以看作是某种程度上的“尸解飞升”。钩弋夫人作为汉昭帝的生母,无论是出身还是经历,在历史上历来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因此钩弋夫人顺理成章的成为魏晋南北朝小说家的重要创作题材 [75]。
藏钩争议
关于藏钩的起源,后世论者多持汉代说,并与武帝时的钩弋夫人联系起来。但事实未必尽然。藏钩起源钩弋夫人说的论据是东汉辛氏的《三秦记》。《三秦记》是研究秦汉时期三秦地区的重要地理类志书。但其所述风土民俗内容,尤其对宫廷故事的记载多有穿凿附会,不足征信 [73]。
事实上,《史记》和《汉书》中都有关于钩弋夫人的记载,但并未提及藏钩之事 [73]。
最早将钩弋夫人与钩联系起来的记载,出自梁时沈约所撰的《宋书·符瑞志》。《宋书》的添枝加叶,使得本为民间传说的藏钩起源在此坐实。此后,钩弋夫人与藏钩被紧密联系在一起 [73]。
命名由来
对于“钩弋”,目前有四种解释。最普遍的是,赵婕妤初见汉武帝“发手得一玉钩”,因此得名“钩弋夫人"。但“钩心”和“玉钩”的意思并不相通,这种解释毫无根据 [76]。
第二种说法是,赵婕妤得到宠幸后居住在钩弋宫,因此被称作“钩弋” [76]。
第三种解释则称“钩弋宫”和“钩弋夫人”是赵婕妤死后才出现的。传说汉昭帝重葬母亲时发现棺内并无遗骸只有丝履,而“弋”表黑色丝织物,汉昭帝借此表达对母亲的追思 [76]。
最后一种说法是,根据《广韵》,《说文》,弋通“杙”,妇官也,即女官,而“钩”有“留”意。赵姓女子的位分正为“婕好”,婕妤是宫中女官的意思,“钩弋宫”的含义为“留居女官之所”,“钩弋夫人”由此而来,与所谓“玉钩”无关 [76]。
后世运用
播报编辑
殷贵妃
当初,宋孝武帝的宠妃殷贵妃去世时,谢庄为她撰写悼文《殷贵妃诔》,文中写道:"赞轨尧门",引用了汉昭帝之母赵婕妤(钩弋夫人)的"尧母门"典故,当时还是太子的废帝刘子业对此怀恨在心。刘子业即位后欲杀谢庄泄愤,经人劝说改为将其囚禁于尚方做苦役。后刘彧平定叛乱,谢庄获释 [79]。
纪淑妃
弘治三年(1490年),礼部尚书耿裕上奏称,广西历经战乱,百姓流离,纪太后亲属踪迹难寻。他援引孝慈高皇后寻亲未果、最终立庙祭祀的先例,建议仿照此制,追封太后父母并建祠桂林。明孝宗虽心有不忍,但因年代久远难觅实据,遂依礼制追封太后之父为庆元伯,谥“端僖”,母为伯夫人,并命官府立庙致祭。大学士尹直撰写的祭文中写道:“睹汉家尧母之门(钩弋夫人的尧母门典故),增宋室仁宗之恸”。明孝宗闲暇时诵读此文,总是哽咽流泪 [80-81]。
人际关系
播报编辑
艺术形象
播报编辑
文学作品
徐钧《钩弋夫人》 [40] [41] | 爱新觉罗·弘历《御制诗·右汉武帝》 [42] | 王士祯《茂陵怀古》 [82] | 袁灼《移任云阳四首·其三》 [94] | 马中锡《挽贾佥宪毋赵孺人 》 [100] |
张晋《钩弋夫人》 [43] | 窦章志《钩弋夫人》 [44] | 沈大绶《钩弋夫人故里》 [83] | 张遇《钩弋夫人陵》 [95] | 马鉴《前题》 [101] |
张祜《钩弋夫人词》 [45] | 袁枚《钩弋夫人通灵台》 [46] | 喻宗圣《过钩弋夫人故里》 [84] | 宋振麟《云陵曲》 [96] | 朱休度《咏赵婕妤玉印七首·其一》 [102] |
王士禛《和沈石田钩弋夫人歌》 [62] | 张澍《汉宫用李义山韵》 [63] | 于大昆《垣城》 [85] | 李雯《咏史之作二首·其二》 [97] | 吴翌凤《一株感而赋此》 [103] |
沈德符《天启宫词八首(其八)》 [47] | 钱谦益《钩弋夫人》 [48] | 朱世桂《武垣城怀古》 [86] | 邓雅《托孤行》 [98] | 陶梁《钩弋夫人》 [104] |
李清照《春帖子·贵妃阁》 [49] | 多敏《钩弋夫人小印歌》 [50] | 金古良《恐惊寐》 [87] | 程晋芳《钩弋行镫歌》 [99] | 茹纶常《佛手柑》 [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