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左岸派
- 外文名
- Left Bank Group
- 性 质
- 电影流派
- 特 点
- 叙事技巧与传统大相径庭
- 兴起时间
-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成员介绍
播报编辑
“左岸派”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他们是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克利斯·马克、阿仑·罗布-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斯和亨利·科尔皮等。但“左岸派”实际上并没有组成一个“学派”或“团体”,他们只是一批相互间有着长久的友谊关系、艺术趣味相投并在创作上经常互相帮助的艺术家。由于他们在电影方面的成名之作都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问世的,如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年)和科尔皮的《长别离》(1961年)(两片均由杜拉斯编剧),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由罗布-格里叶编剧),瓦尔达的《五至七时的克莱奥》(1961年)等,加之他们的影片十分讲求个人风格,不拘守传统的电影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常常也被归入“新浪潮”电影。实际上,“左岸派”导演们的影片和《电影手册》派导演们的影片有着重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左岸派”导演们只把专为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影片,而从不改编文学作品;他们一贯把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上,对外部环境则采取纪录式的手法;他们的电影手法很讲究推敲,细节上都要修饰雕琢,绝无潦草马虎的半即兴式作风;他们的影片具有更为浓重的现代派色彩,尤其是杜拉和罗布-格里叶的影片,因为这两人本来就是法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左岸派”电影在法国被称为“作家电影”,意即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其代表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几部影片外,稍后还有雷乃的《姆里也尔》(1963年)和《战争结束了》(1967年),罗布-格里叶的《不朽的女人》(1963年)、《横跨欧洲的快车》(1966年)、《伊甸园和以后》(1970年)、玛格丽特·杜拉斯《音乐》、《印度之歌》及瓦尔达的《走卒们》(1967年)等。
风格介绍
播报编辑
“左岸派”的导演们由于对人和精神的发展过程感兴趣,从而走向了电影制作。因此,他们的影片有着明显的侧重人物内心描写的倾向。这似乎与20年代超现实主义先锋派电影的美学探索有着某种联系。然而,在20年代超现实主义的表现中,内心世界是他们唯一关心的现实。他们认为:内心的现实远远高于外部现实。而“左岸派”导演们却提出了“双重现实”的问题,即“头脑中的现实”和“眼前的现实”。他们认为,这是更高一层的现实。这样一个新的创作追求使“左岸派”电影一方面以探索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电影,另一方面又将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即头脑中的现实与眼前面对的现实结合起来,将原有的超现实主义改造为一种易为公众所理解与接受的高级的现实主义。
创作背景
播报编辑
20世纪以来,哲学、心理学、文学和戏剧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电影中“左岸派”导演对于这些新的观念和新的创作理论的吸收量多。他们之中有人本身就是文学或戏剧的革新派。比如:杜拉、罗伯-格里叶都皋法国新小说派的主将,他们觉得摄影机的表现力能够加强手中笔的表现力,因此走向了电影艺术的创作。由于有了这样一些背景,“左岸派”在电影创作上便显露得十分复杂。人们在分析“左岸派”的作品时竟发现,这一美学流派实际上是一个集现代主义思潮、流派之大成的美学流派,这主要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其一,“左岸派”电影接受了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学和潜意识学说的影响,力图表现摆脱一切理性、法律、道德和习俗的约束的人的真实。在弗洛依德的《JL、理学概论》中,曾有两点断言触犯了全世界:一是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二是性心理、性冲动的断言。他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于人类精神的最高文化、艺术和社会成就作出了其价值不可能被估计过高的贡献。他把文艺看作是下意识的象征表现,具有梦境的象征意义。文艺的功能在于使读者和作者所受的本能和欲望的压抑都得到一种“补偿”,或变相满足。
其二,“左岸派”电影接受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传统作品中的“良好的感情”在这里一扫而光,代之以人生恐惧、社会秩序之荒谬、人之渺小孤独、人性之虚伪和残暴等。突出了人的精神痛苦与丑陋。在表现荒诞的世界和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精神扭曲、变态、异化上,没有任何一个流派能够超过“左岸派”。实际上,存在主义成为“左岸派”新的人道观。提出“存在先于本质”,主张“人应当去自我寻找”,应当认识到什么也不能拯救自己,哪怕是上帝的存在也不可靠。萨特说:“人不过是他自己的创造,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他主张“行动文学”、“介入文学”,也就是说艺术家必须积极地干预生活。